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8页(1173字)

【生卒】:约前468—前376

【介绍】:

春秋战国之际代表小手工业者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家,墨学的创始人。原为宋国人,后长期在鲁国生活,工匠出身,自称贱人。早年曾受儒学教育,因反对儒家重视等级宗法的政治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创立自己学说。《墨子》一书现存53篇,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为后期墨家作品。《亲士》、《修身》、《所染》等篇为后人伪托。其余各篇均为墨子本人思想和记录他与学生们的言行。

墨子在哲学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创立的经验论哲学体系。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耳目之实”(《墨子·明鬼下》),人的感觉经验是判明事物性质的依据。据此他提出判断理论是非的“三表法”。“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即用前人的间接经验,众人的直接经验及客观行为的实际效果检验“言”。第一次在中哲史上系统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还研究了认识中的逻辑问题,提出了“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着名的逻辑命题。不过,他的认识论有忽视理性思维重要性的狭隘经验论倾向。他反对儒家“天命观”的宿命论思想,主张“非命”、“尚力”,他用“三表法”证明,自古以来谁也没有见过“命”,因此“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昔者暴王作之,穷人述之”(《非命下》)。“命”是残暴的统治者编造出来欺骗穷苦人民的。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他认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原因不在“命”,“故以其力也。”(同上)但是由于小生产者眼界的狭隘性,他在世界观上不能摆脱殷周以来宗教传统的束缚,否定了“天命”,却代之以“天志”,并提倡“明鬼”。他用人们生活经验中某些错觉证明了鬼神的存在,这也是他狭隘经验论错误的必然结果。在政治伦理上,他建立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观念,反对社会上存在的阶级压迫。他提出“尚贤”、“尚同”、“非乐”、“非攻”、“节葬”、“节用”等具体主张,希望通过劝说统治者放弃奢侈享乐的生活和“繁饰礼节”、“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得到和平、安定、富裕的生活。在阶级社会中,这当然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与儒学并称的“显学”,甚至达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的程度。墨学弟子很多,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团体,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秦汉以后,统治者感到这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团体存在的危险性,墨学被视为异端遭到取缔,从此失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