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11页(896字)

【生卒】:约前370—约前310

【介绍】:

宋国人,战国时代名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魏国任宰相15年。《吕氏春秋·淫辞》说他曾立新法,“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荀子说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非十二子》),反对儒家学说。他在魏国组织过“合纵”抗秦。随魏惠王会见齐威王,主张“去尊”,齐魏互尊为王。《汉书·艺文志》着录《惠子》一篇,已佚。其观点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庄子·天下》保存了惠施10个命题。(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在这些命题中,(1)和(2)是自然科学命题。(1)讲宇宙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2)讲二维空间的面积问题,数学上的面积是一种抽象,只有大小,而无厚度。(5)是惠施名辨思想的核心命题,他认为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与主体的认识角度有关。万物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同和异,故“万物毕同毕异”。但他特别强调事物关系中相同的一面,主张“合同异”。(3)、(6)、(9)是从空间上论证事物差异的相对性,位置的高低,地理上的南北、中央都是可变的。(4)和(7)则是从时间上论证事物的相对性,万物都处于永恒的时间之流中,无一刻静止不变。(10)是整个“合同异”学说的政治结论,表现了惠施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

惠施在战国名辨思潮中,与公孙分别代表两个对立派别。惠施的“合同异”重在揭示事物矛盾中同一的一面,公孙龙的“离坚白”重在揭示事物矛盾中对立、差异的一面。惠施的思想中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由于强调矛盾同一性时忽视了差异性,结果导致相对主义诡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