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29页(1206字)

【生卒】:773—819

【介绍】:

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参与唐顺宗永贞元年以王叔文、王伾为代表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和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入“唐宋文八大家”,着有《柳河东集》。其中《天说》、《天对》、《答刘禹锡论天书》、《非国语》、《封建论》等篇为他的哲学代表作。

柳宗元继承了荀子、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天地、万物、人类都由“元气”构成。“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天说》)在回答屈原1000多年前在《天问》中提出的宇宙本原问题时,他明确提出:“唯元气存,而何为焉?”(《天对》)肯定了物质性的元气是宇宙间的唯一存在。大千世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都是在阴阳二气矛盾的推动下的“自动、自休、自峙、自流”,“自斗、自竭、自崩、自缺”(《非国语·三川震》),并不存在一个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主宰者——“天”。“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天说》)进而他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原则。“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答刘禹锡论天书》)他发展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批判了汉代以来各种“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指出“董仲舒对三代受命之符……非也。”(《贞符》)他还探讨了各种迷信思想产生的原因,“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非国语·神降于莘》)指出迷信思想是由于人们不能支配自己命运而产生的。

柳宗元的《封建论》是历史观方面的名着。他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神,也不是个别君主的个人意志,“非圣人之意也,势也”。一种客观的“势”决定人类社会从原始人群进入诸侯“封建”时代,又从封建制过渡到了郡县制,任何圣人都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反驳了历代儒家秦始皇立郡县制的攻击,这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甚至模糊地感到了历史发展客观趋势与历史活动参加者主观愿望的矛盾,“秦之所以革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但是他所说的“势”还仅是一种抽象的必然性,他还达不到指出这个“势”的客观内容的思想水平。

柳宗元主张对佛教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他反对佛教徒腐朽的寄生生活和迷信宣传,但又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反映了一种儒、释合流的倾向,这也是两种文化系统交流的必然结果。由于他在世界观上对佛教采取了妥协态度,晚年在政治上长期受挫之后终于归宿于宗教。

上一篇:韩愈 下一篇:刘禹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