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46页(1569字)

【生卒】:1610—1695

【介绍】:

字太冲,号南雷,时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父黄尊素为东林领袖,他深受影响,参加过复社活动,因同阉党斗争而闻名全国。青年时就学于大儒刘宗周。清兵入关后组织“世忠营”抗战。斗争失败后长期流亡。后回故乡讲学着述。屡次拒绝清朝政府的征召。着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由其子黄百家、弟子吕祖望最后完成)、《南雷文约》、《南雷文定》等。

在哲学上,他继承了刘宗周的泛神论思想体系,认为理、气、心三者一体,不可分离,反对程朱的“理一元论”,却动摇于“气一元论”与“心一元论”之间,未脱“王学”框架。他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一》)气是宇宙间的唯一存在。“千条万绪,纷纭胶葛,而卒不克乱,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此即所谓理也。”(同上)理是气运行的规律。理与气“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两者直接同一,故理只能存在于气中。程朱的“理先气后”,不过是佛、老的“明心见性”,“有生于无”的翻版而已。(《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但是,当他强调心与物也是这样不可分离,两物一体,彼此同一时,就从泛神论滑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志即气之精明者是也。”“知者,气之灵者也。”(《孟子师说·浩然章》)意识就是一种气。进而他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七》)我心即是万物。于是“盈天地皆物”就变成了“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明儒学案·自序》)显然,他把认识过程中心中的客体映像当成了客观事物,基本上是王阳明的观点。

黄宗羲从夸大主观意识作用的哲学,发展出一种要求维护个人利益,追求意志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各得自利也。”(《明夷待访录·原君》)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君主制度是实现个人利益的障碍。因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同上)他用犀利的笔锋指出封建制度下君主把一人的享乐建筑在万民的痛苦上;把一己的私利说成是天下之“大公”;整个官僚机构都是君主的帮凶和爪牙;全部封建伦理都是君主“一家之私法,”与“天下之法”相对立,是“非法之法。”他认为要使广大人民摆脱君主压迫的苦难,必须重新确立君民关系,改“屈民而伸君”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同上)把君臣之间绝对臣服的“纲常”关系变成“朋友”关系。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改良方案,如计口授田,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废除科举,提倡绝学,发展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自然科学。限制君权,学校议政,“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明夷待访录·学校》)这些观点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启蒙倾向,特别是他所说的“学校”,开始具有“议会”的性质。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无实现的可能,但却给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极大影响。

用民主思想指导编纂学案,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方法。首先,他具有学术民主精神,认为:“先儒之学,人人不同,只是印我心体,变动不居。”(《明儒学案·自序》)提倡一种富有宽容精神的“殊途百虑之学”。其次,他尊重事实,坚持对不同渊源、不同水平的学术流派如实评价,反映其本来面貌。再次,学案不是各家思想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各家“纂要钩元”理出宗旨,然后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编写。最后,清理学脉,把每一派学说的源流、师承一一摆列清楚,便于后人把握。他的两部学案,开创了“学案体”思想史体例,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