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45页(1522字)

【生卒】:1611—1671

【介绍】:

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青少年时代参加复社活动,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入北京,拒绝与农民起义军合作。清兵入关后南下,投奔南明政权,因阉宦迫害,报国无门,长期流亡岭南,曾与王夫之结交。为避清兵搜捕,在梧州削发为僧,潜隐着书。着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易余》、《性故》、《一贯问答》、《愚者智禅师语录》、《浮山前后集》、《博依集》等。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国内出现了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热潮,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自然科学家,方以智便是其中之一。他对天文、地理、生物、医药、文学、音律都很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他称自然科学为“质测”,社会科学为“宰理”,哲学为“通几”,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最一般规律的,“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物理小识·自序》)离开了自然科学,哲学便会流于空想。“宋儒惟守宰理,至于考索物理时,不达其实。”(《通雅》)理学家只注重社会伦理,自然知识极少,故他们概括的一般规律是“空穷其心,则倏忽如幻。”(《愚者智禅师语录·示中履》)另一方面,哲学又有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作用,“通几护质测之穷,”(同上)克服具体科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求“合内外,贯一多”,从现象到本质,从有限到无限。方以智是中哲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探讨哲学与其它科学关系的思想家。在进行了东西方文化比较以后他指出:“泰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通雅》)当时耶稣会传教士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是先进的,但其指导思想是天主教神学,方以智看到了欧洲中世纪宗教哲学的落后。在哲学上,他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本体论”,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物理小识·自序》)“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同上)元气是宇宙间唯一存在。他反对程朱“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反对陆王“扫物以尊心”,坚持“理在气中”,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

在《东西均》中,他研究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认为客观事物处于“常统常变”的永恒运动中。“尽天地古今皆两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相反相因,因因以济”。(《东西均·三征》)矛盾普遍存在,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他试图概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交”、“轮”、“几”等概念。“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衍也;……几者,微也,危也,权之始,变之端也。”(同上)“交”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交感、作用、联结、渗透,即对立面的统一。“轮”指矛盾促成事物前后连续的循环运动。“几”则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转变的关节点。这些概念的提出,把辩证法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方以智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明清之际是很突出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如他的辩证法思想中的循环论和矛盾调合论倾向。他讲:“轮之贯之,不舍昼夜,无往无息,无二无别,随泯自统,自然而然。”(同上)运动的最终结果是无穷的循环和矛盾的消失。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他还没有完全摆脱“王学”的影响,可以正确处理理气关系,但不能正确处理心物关系,认为“离物无心,离心无物”(同上),把心当成了万物本原,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便为他晚年逃入佛教留下了方便之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