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44页(1199字)

【生卒】:1527—1602

【介绍】:

字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末哲学家、文学家。作过20年地方官吏,广泛地接触“道学”官僚的虚伪和腐朽,对封建伦理和理学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是当时着名的思想叛逆者,因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残酷迫害,76岁高龄时被迫自杀于狱中。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明清时代均被列为禁书。

晚明时期“王学”中产生出一个流品复杂,影响深远的“泰州学派”。其成员源于“农工商贾”之中,活动于“佣夫厮养”之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它一方面将王阳明的心学变成了“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日用之学”,扩大了它的麻痹作用。另一方面,它宣传“满街都是圣人”,“嬉游笑舞就是功夫”,亵渎了封建伦理,演变为一股反封建的异端思潮。李贽就是从泰州学派中产生出来的异端分子,他对以程朱为代表的官方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世界“惟是阴阳二气”,(《焚书·夫妇论》)阳气是天,阴气是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同上),程朱“理在气先”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他还说:“盈天地皆物也。”(《李氏六书·说书》)世界万物“皆生于两”(《焚书·夫妇论》)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了世界“流行不息”,变化不断。不过,他在理气论上的正确观点都立于“心外无物”这个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遍而大地,并所见之太虚空等,皆吾妙明心中一点物相耳。”(《焚书·解经文》)他并没有离开王阳明的自然观,仅是把王阳明的“良知”发展为“童心”。他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读书愈多,“童心”丧失愈多。那些专以读书诵经为业的道学家,是一些最虚伪的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彘。”纲常名教是对“童心”最大的侵袭,应该抛弃。从这种绝对自由的主观意志出发,他认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一切是非取决于个人意志。进而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同上),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史官和臣子吹捧君主的语言,《论语》、《孟子》是孔孟的迂腐学生记的“有头无尾”的笔记,全都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这些非圣无法的言论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敢倡乱道,惑世乱民”之言,对封建社会造成了很大冲击。

李贽所夸大鼓吹的“童心”也非什么“绝假纯真”的自由意志,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藏书·德业儒臣后论》)“自私之心”是当时东南沿海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要求保护私有财产不受封建特权的随意掠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李贽正是萌芽中的市民阶级利益的代表,他的异端思想曾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过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