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约翰·戈特利布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94页(1119字)

【生卒】:1762—1814

【介绍】: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杰出的思想家,反抗拿破仑入侵的爱国者。他是德国奥伯劳济茨一个手工业者的儿子。因家贫,由别人资助上学,18岁就读于耶拿大学,离校后担任过几年家庭教师。1791年7月在冠尼斯贝格拜会康德。次年发表的《试对一切启示的批判》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794年开始在耶拿大学任教,五年内撰写并出版了他的主要哲学着作。1799年被解职。尔后辗转于柏林、爱尔朗根、哥本哈根等地。1807年他回到柏林,筹备柏林大学并任第一任校长,拿破仑占领柏林期间,他连续14次作了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号召人民反抗入侵者,为争取祖国自由和民族独立而战。主要着作有:《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引论》(第一篇和第二编)、《人的使命》、《封闭的商业国》、《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等。

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知识学。他认为哲学仅仅说明知识开始于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说明经验的根据。他说,哲学在说明根据时,或者以理智为前提,或者以物自体为前提。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独断论、唯物主义,两者争论的焦点是哪个为第一性。费希特明白申称,只有从唯心主义的理智出发,才能解决物和表象之间的裂隙。他的知识学自然是唯心主义哲学。

费希特知识学的立足点是自我,自我不是实在的个体,也不是个体的经验意识,而是普遍的自我意识,是原初的、不依赖于他物(客体)的普遍绝对的自我意识,是一切事物根据的绝对自我意识,由此费希特提出了知识学的三条原理。第一条自我设定自我,“它凭着自己设定自己的单纯活动而存在;反过来也是一样:自我存在,它凭着它的单纯存在而设定它的存在”(《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8页)。第二条是自我设定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对立面。第三条非我与自我统一。统一主体是自我,即那个绝对普遍的自我。“自我与非我都是自我的原始活动的产物”(同上书第343页)。

费希特的知识学通过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和统一包含着肯定矛盾、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思想。自我本身就是活动者,既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两者是统一的。

费希特热情赞颂法国大革命。他谴责奴役,“任何把自己看作是别人的主人的人,他自己就是奴隶”(《论学者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他认为共和政体与人的本性相符合,但又认为它不能实现。在《封闭的商业国》里,他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