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奥古斯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00页(1044字)
【生卒】:1798—1857
【介绍】: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一个正统的天主教徒家庭。1814-1816年在巴黎高等理工学校学习,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1818年开始与圣西门交往,后来成为圣西门的秘书和助手,曾受圣西门的委托为《企业家问答》撰写教育体系部分。1824年因意见不合而分手。此后,孔德以教授数学为生,并开始着述。1830年出版《实证哲学教程》;1848年组织“实证哲学研究会”,正式形成了实证主义学派。晚年倾向于神秘主义,信奉宗教,创立了以仁爱为宗旨的“人道教”,自任教主。1857年死于癌症。主要着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主义概论》等。
孔德的“实证”一词包含“肯定”、“确切”的意思。它的思想源于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以求知识的“确定性”和“实证性”,其直接来源则是圣西门的着作。圣西门曾把中世纪经院哲学称为“神学时代”,把他所处的时代称为“实证时代”。孔德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主张: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基础上。他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但他对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以内,不可能超出经验范围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规律而无须去探索宇宙的本质。在他看来,追究终极原因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孔德实证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以此标榜实证哲学是克服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片面性的“新”的哲学。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仿效自然科学的方法,把哲学局限于描述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之间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否认事物客观规律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不过是承袭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休谟的不可知论。
孔德把人类智力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他自以为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规律,其实这不过是他的杜撰。
孔德建立了“人道教”,试图把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与宗教结合起来,以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马克思曾把孔德的实证论称作“毫无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