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23页(1898字)

英国克思主义理论家康福斯的一本重要哲学着作,1947年在纽约出版,1954年译为中文。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批判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专着,在国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全书除了导言,分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两大部分。

本书第一部分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了资产阶级哲学从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的唯物主义,到贝克莱、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再到马赫等人的经验批判的历史发展,说明了科学和唯物主义相一致,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从而揭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历史渊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灾难性的战争。伴随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得到迅速进步,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因此,“整个近代哲学,特别是整个现代哲学,倾向于愈来愈专心地研究科学底意义和解释”。唯物主义哲学维护和推动科学发展,并借助科学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唯心主义则直接或间接地维护超自然的信仰,反对科学真理。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贝克莱、休谟、马赫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传统,着重从事认识论伪造和对科学的“逻辑分析”,成了“横梗在科学思想进步道路上的障碍”。

本书第二部分围绕两条哲学路线对立,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本质。指出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基础,最初由英国罗素在其《数学原则》和《数学原理》两本着作中所奠定,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作了进一步发挥,最后由卡尔纳普在自己的着作中把它系统化,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流派。作者依据这个历史顺序对它的演变发展作了认真剖析。

逻辑实证主义回避哲学基本问题,抹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质,把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归结为两种语言、两种陈述方法的比较。认为哲学主要不是研究思维与存在、命题与事实的关系,而是比较思想与思想、命题与命题的关系,专门从事“逻辑语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哲学是“科学语言”的逻辑方法,哲学的原则就是“语法的规则”,承认并研究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乃是一种“迷信”和通向“形而上学的幻想”。作者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表面上尊重科学,实际上却把科学局限在观念范围之内,同客观世界无关,它只考察概念之间的联系,只注意“科学陈述”的语法技巧,进行纯逻辑的分析和验证。这是一种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把人类引向脱离现实、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麻痹人们革命意识的反动哲学。它的伪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逻辑实证主义实质上是旧时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它否认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及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认为科学知识超不出感觉经验内容之外。这和休谟、马赫关于“认识不超出感觉”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逻辑实证主义具有一种经院哲学的特征,它围绕一些纯逻辑系统的先天性原则展开无穷无尽的争辩和讨论,根本不考虑这些原则和客观世界之间是否有联系。它生造了“感觉场”、“证实原则”、“逻辑语言”、“物理主义”、“容忍原则”、“记录语言”、“科学语言”、“符号语言”、“物理主义语言”等一类新奇的哲学名词和术语,并就如何定义和解释这些名词术语争论不休。这种烦琐的空谈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无非是用一种新的蒙昧主义取代对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

三、逻辑实证主义不是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幸福文明生活的手段,而是视为一种造成人们失业、进行战争、互相残杀的工具。它把科学技术进步同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混为一谈,由敌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竟然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义,因而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表现出一种悲观主义情绪。

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关系,指出:“从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并没有一种站在科学之上的哲学,而科学也不需要人家对它作那种先天的逻辑分析和解释。哲学,就其为追求对作为整体的世界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知识这个古典的意义来说,随着知识领域不断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征服,已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唯心主义“逻辑分析”,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情绪的一种表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