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托马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95页(1699字)
【生卒】:1571—1641
【介绍】:
英国重商主义的最重要代表,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出生于伦敦的商人家庭,早年从商,因富有经商经验,成为一个富裕的大商业资本家。1615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工作,担任该公司的董事,他还曾担任政府贸易委员会常务委员。
在16世纪,英国仍奉行早期重商主义政策,禁止货币输出国外。东印度公司1599年成立时,伊利莎白女王曾特许该公司以3万镑为定额输出银币,但规定必须在6个月内输入与输出货币价值相等的金银。这个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最初10年中,公司输出总额为170,673镑,其中119,202是银币输出,货物输出只占小部分,由此引起社会的责难。人们认为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出货币,使财富外流,给英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此,托马斯·曼于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对反对派的回答》一书进行反驳。他认为,东印度公司每年输出的货币并没有超出女王准许的定额,而且运回的金银远远超过规定必须运回的定额。东印度公司赚到的钱,作为关税缴纳给政府,作为工资支付给职工和海员,作为粮食、运费、保险费等等的支出,有形和无形地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是否输出金银,而在于能否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使更多的金银流入英国。后来此书由他加以改写,在他死后20余年,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的书名于1664年重新出版。在这部着作中,他对晚期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作了最有代表性和最为系统的阐述。马克思称这本书是重商主义的一部划时代着作,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托马斯·曼的基本思想是要求取消禁止货币输出的法令,认为重要的不是把货币贮藏起来,而是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只要在对外贸易中争取出超,就可以最终带回更多的货币,并认为这是使英国致富的唯一手段。托马斯·曼比早期重商主义者更为了解商业资本的性质,更为了解货币作为资本的一些特点,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这就是托马斯·曼的信条。
作为重商主义者,托马斯·曼同早期重商主义者一样,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也只注意考察流通领域的现象,把金银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只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国内贸易,由于买和卖的得失相抵,对财富无所增益。他与早期重商主义只是在如何增加货币问题上主张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力主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本身的运动,以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以托马斯·曼为代表的晚期重商主义则反对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流通,而主张通过调节对外贸易的商品运动来达到同一目的。前者的思想形成为货币差额论;托马斯·曼的思想形成为贸易差额论。早晚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差异,并不是由于思想上的原因,而是由于当时西欧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在早期重商主义者所处的时代,西欧各国商品生产和流通还不发达,对外贸易尚未充分发展,还不可能靠商品运动来吸收国外的金属货币并使本国的贵金属不外流,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来达到积累金属货币的目的;而在托马斯·曼生活的年代,英国商品生产和流通较为发展,工场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换回更多的金银,因而他主张放弃行政手段,转而采用经济手段,以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托马斯·曼的经济学说被认为是属于政治经济学前史。但他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是对对外贸易的实际经验的很好的总结。其中谈到对外贸易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应采取的措施,诸如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防止浪费,尽可能使用本国产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并充分发挥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发展本国航运业,重视国外偏远地区的贸易,以及为了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本国币值保持稳定,国家财政开支应力求节约等等,都是对对外贸易的经验之谈,富有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