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贝尔图斯,约翰·卡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31页(1682字)

【生卒】:1805—1875

【介绍】:

德国庸俗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化的容克(地主)思想家、普鲁士“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鼓吹者、大土地所有者。出生于格里夫斯瓦尔德一个瑞典司法官兼罗法教授的家庭。幼年随父迁居梅克伦堡别捷利茨庄园。1823-1825年在戈丁根大学、1825-1826年在柏林大学攻读法学。毕业后任司法官数年。1830年左右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32年辞去公职后,曾到瑞士、法国和荷兰旅行。1834年在波美拉尼亚购置亚格措夫庄园(由此改姓为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1836年定居于此。1837年出版第一部着作《工人阶级的要求》。1847年被选为州议会议员,1848年三月革命后又被选为普鲁士国民议会议员,同年6月出任普鲁士宗教教育大臣(仅14天),1849年1月代表柏林地区任下院议员。议院解散后不再从政,除经营亚格措夫庄园外,积极从事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研究。1875年12月8日去世。他的主要着作是《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五大原理》(1842年,以下简称《认识》)和《致冯·基尔希曼的社会问题书简》(共4封,前2封出版于1850年,第3封出版于1851年,第4封出版于1884年)。

在上述着作、特别是《认识》中,洛贝尔图斯论述了价值、剩余价值、利润、地租和经济危机等问题。

洛贝尔图斯接受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最好标准”。然而,在他看来,价值决定于劳动是一种只有用立法手段才能实现的理想,而不是一种客观的经济规律。李嘉图比较明确地划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洛贝尔图斯则混同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李嘉图的观点相比,这显然是一种倒退。

在考察剩余价值问题时,洛贝尔图斯把全部剩余产品,即工资以外的收入称为“租”,又把“租”分为利润和地租,进而研究二者的起源,从而提出,它们都不是来自对商品价值的“价值附加”,而是由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工人的劳动产品的价值所作的扣除形成的。从这一点看,他所说的“租”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但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有很大的缺陷。他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产品的一般形式是剩余价值,利润和地租都只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而用包括利润和地租的“租”来称呼剩余价值;他更不懂得劳动力是商品,把劳动力的买卖看作是劳动的买卖,这样,他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本质。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他曾把利润说成是特种形式的工资,把地租说成是由于农业中不存在原料的耗费而形成的超额收入,甚至认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都参加了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因而应当以利润和地租的形式得到一定的报酬。

在经济危机问题上,洛贝尔图斯仿照西斯蒙第的观点,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分配的不公平,工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减少,劳动群众的购买力受到限制,消费不足;而不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为了实现所谓“劳动同土地和资本所有权之间的妥协”,消除普鲁士王朝当时面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威胁,洛贝尔图斯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上述经济观点出发,提出了普鲁士“国家社会主义”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为,由国家根据其所规定的产品价值发行劳动纸币,预支给工业资本家,工人劳动后从资本家手中领取这种纸币作为工资,再用它购买产品。在他的方案中,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应当按照各自的“社会作用”取得报酬,为了以一部分产品来维持某些社会职能的开支,工人从自己的产品中分得多少也要由国家作出规定,因此工人并不能取得他的产品的十足劳动价值。但是他认为,实行诸如此类的社会改良,就可以实现公平分配,防止工人在国民收入中取得的份额不断下降,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除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经济危机。这种荒谬主张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严厉批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