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仑,爱德华·哈斯丁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61页(1401字)

【生卒】:1899—1967

【介绍】:

美国经济学家,以他的垄断竞争理论闻名于世。1920年毕业于美国爱阿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起在哈佛任教,1934年升任教授,1937年起任该校经济学系主任。1948-1958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杂志季刊》主编。最重要的着作是《垄断竞争理论》,于1933年出版。他还着有《论更一般的价值理论》(1957年)、《工会权力的经济分析》(1958年),并曾主编《垄断和竞争及其管理》(1954年)等书。

张伯仑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主旨在于说明一种既具有垄断因素,又存在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类型。在这一理论提出以前,西方经济学界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他们一直以纯粹竞争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认为垄断只是个别现象。张伯仑在《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对这种两分法提出异议,认为市场上的实际情况是竞争和垄断因素的混合,除纯粹竞争和垄断以外,还存在垄断和竞争力量相混合的垄断竞争和寡头两类市场。张伯仑的这种划分方法,为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其实,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虽然和竞争并存,但它却凌驾于竞争之上,占据统治地位。

张伯仑认为,产品差别是造成垄断的决定因素。产品具有差别,促使买者按其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卖者对他的产品就具有垄断权力,但却要受到不完全代替品的竞争。这些力量的作用被称为垄断竞争。产品差别可以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想象中的。具体的差别来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的或法律上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品质、式样和包装的特点以及专利、商标和商品字号等的不同。此外,还来源于进行销售的不同条件,例如销售者地点的方便与否、工作效率、经营方式、交易信誉和店员态度等。这些情况好像是随商品一齐买下来的。

张伯仑认为,垄断竞争的特点就是那些生产的产品都有牌子和商标,能够自行定价的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价格、质量、服务和广告等方面的竞争。根据这些特点,张伯仑建立了他的垄断竞争价值论。首先,从价格方面看,垄断竞争的厂商如果降低产品价格,其销售量就会增加;如果提高产品价格,其销售量就会减少。在这里,他引进了边际收益曲线,使它成为市场理论中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扩大产量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获得最大利润。只要有利润存在,新的厂商就会进入该行业,夺取原有厂商的一部分销路。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厂商的超额利润趋于消失。其次,张伯仑分析了价格不变时调整“产品”的情况。调整产品就是增加产品差别,属于质量上的变动和竞争。它包括产品的质量、包装、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如信贷条件、交货的及时性和可靠性)等的变化。这些变化牵涉到成本的变动,因此厂商根据成本和市场情况进行能实现最大利润的“产品”调整。第三,分析销售费用。张伯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告支出,它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为厂商的产品创造需求和转移需求,从而扩大销售量。但是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广告的效果是递减的。

其实,垄断竞争只存在于生产牙膏、肥皂和糖果等日用消费品制造业和零售行业之中。因此,它不反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