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保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74页(1990字)

【生卒】:1915—

【介绍】:

美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最着名的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1935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41年)。曾任许多公私机关的顾问。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着作包括《经济分析的基础》(1948年)、《经济学》(初版于1948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初版于1958年)等书籍,以及《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39年)、《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替性的生产函数》等大量文章。他的着作的《选集》已经出版。

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

一、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萨缪尔森把以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合并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经济学,把后者称为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mthesis)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年中占有西方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目前,它的统治地位正在处于动摇之中,但尚没有出现能全盘代替它的其他理论体系。

二、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加以发展。萨缪尔森在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发展牵涉到的范围相当广泛,下面是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

1.动态经济学。萨缪尔森在1948年宣称:以往的西方经济理论几乎全都涉及两个问题,即:均衡和均衡的稳定状态。所谓均衡问题是指在既定参数值的条件下寻求变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也因之而变动,即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均衡状态。

动态经济学研究变数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时所经过的途径。但除此以外,萨缪尔森认为,动态研究还可以说明,变数是否有可能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如果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越来越趋于非均衡状态,那末,这种均衡便是不稳定的均衡;否则,便是稳定的均衡。这就是说,动态经济分析可以找到稳定均衡的条件。

2.显示偏好论。边际效用学派的早期人物,如马歇尔、瓦尔拉等,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如1、2、3、4等衡量的,从而,他们的效用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为了避免衡量效用的困难,以后的西方学者,如帕累托、希克斯等,则用序数效用论来代替基数论。然而,序数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则要求消费者能判别任何一组配合的产品给他带来的效用大于、等于或小于任何一组其他配合的产品所带来的效用。这一假设条件似乎过于严峻,为了弥补序数论的这一缺陷,萨缪尔森提出了显示偏好论。

如果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大于或等于另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而消费者又愿意购买前者,此时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就是前者。

根据两个假设条件,萨缪尔森得到了大致与序数论相同的结果。这样,据说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便被置于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需要消费者能判别不同配合的商品的效用的高低这一假设。一部分西方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序数论的无差异曲线也可以被当作根据统计资料而得到的结果。

3.生产要素价格等同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上,随着边际效用论的发展,由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把劳动当作唯一的生产要素,该学说被赫克谢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理论所代替。该理论认为,贸易国应该出口大量使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在这个理论之上,萨缪尔森证明,随着贸易的开展,贸易国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如工资、利息等将趋于相等。

除了上述以外,萨缪尔森还在福利经济学、公共物品分析、资本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他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大量使用相当高深的数学。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在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应用,萨缪尔森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他的《经济学》一书已重版11次并被翻译成为数十国家的文字,其销售量已达数百万本,成为迄今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和他与其他二人合写的《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都被认为是数理经济学的巨着。一部分西方经济学者声称,他提高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水平,把它推向前进;另一部分则认为,他使西方经济学仅仅注重形式和分析技术上的精美,而与此同时,却使它的内容越来越与现实相脱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