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87页(1865字)

【生卒】:1879—1942

【介绍】:

字仲甫。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主要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今属安庆市)。1896年中秀才。1898年考入浙江省杭州市“求是书院”。1901年赴日本求学,接受革命新思潮。1902年回国,组织“青年励志学社”,遭到清政府的追缉,逃亡日本。1903年因反对清政府被日本政府遣返。回国后组织“爱国会”,编辑《国民日报》。1904年主编《安徽俗话报》,建立反清朝政府的秘密团体“岳王会”。1909-1915年参加辛亥革命,两次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逃亡日本,帮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回国,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撰写了《敬告新青年》、《法兰西人与世界文明》、《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九一六年》和《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倡自由、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抨击奴隶、保守、退隐、锁国、虚文、想象的封建主义惰性意识。并把人权说、进化论和社会主义誉为近代人类文明的三大发明。陈独秀主张推倒“贵族”、“古典”和“山林”文学,建设“国民”、“写实”和“社会”文学。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时代的旗帜,掀起了荡涤封建文化的启蒙运动。1918年12月,陈独秀同李大钊、胡适等人创办《每周评论》,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期刊之一。

1920年4月,陈独秀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问题。同月帮助陈望道校译了《共产党宣言》。8月,主持成立了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任书记,并决定《新青年》改为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陈独秀任主编。9月,发表《谈政治》一文,阐述阶级斗争原理,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1月,应孙中山邀请,出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预科大学校长。在与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中,捍卫了克思主义,并为各地共产党小组的组织和建设,作了大量工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因在粤事务未能出席。大会选他为中央局书记。从中共“一大”至“五大”,均被选为党的主要负责人。两次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1923-1927年期间,陈独秀坚决主张推翻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控制,并在“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领导作用。在这期间,他在调查国共关系、反击“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的进攻等方面上,提出和坚持了正确的建议和主张;但同时,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国民党与中国革命》等文章,提出了“二次革命”的理论,认为国民革命的成功,必然是革命的民主的民众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待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等错误观点。特别是在共产国际影响和指导下,在国民党新右派“整理党务案”排挤共产党人的挑战面前,采取了退让政策。1927年4月5日,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麻痹人们对蒋介石反共的警惕。同月下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批评。7月13日,陈独秀向中共中央提出辞职。

1929年,陈独秀同意托洛茨基的基本观点,组成托派小组织。1929年7月发生“中东路事件”,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提出了“保卫苏联”的口号,陈独秀撰写文章表示反对。10月6日,中共中央向陈独秀提出警告,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11月15日,陈独秀与彭述之等人成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陈任总书记。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中宣布要与中国共产党“机会主义”斗争到底。1931年5月1日,各托派组织召开统一大会,陈独秀被选为总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件”和“淞沪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发表许多文章,宣传抗日救国。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3年4月2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此后,积极从事抗战活动,逐渐与托派断绝组织上的往来。1938年6月,陈独秀到四川江津定居。靠写作和友人接济为生,重新阐释民主主义理论。公开批判列宁主义,也不再提托洛茨基主义。1942年5月7日逝世于四川江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