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泡特金,彼得·阿列克谢也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40页(1036字)
【生卒】:1842—1921
【介绍】:
俄国革命家,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地理学家。生于莫斯科的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受到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不满沙皇专制制度。1862年在伊尔库茨克总督府任职,并从事地质、地理考察工作。1867年退职回到莫斯科参加地理协会的工作,并被协会派赴芬兰、瑞典考察冰河时代的遗物。1872年去瑞士旅行,受到西欧革命运动和俄国流亡者影响,从此投入革命洪流。在与吉约姆、马隆等人结识后,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参加第一国际中巴枯宁派的瑞士汝拉联合会。同年五月回国后不再从事地理工作而投身民粹派运动,加入柴可夫斯基小组,受托起草了含有无政府主义观点萌芽的纲领。1874年初,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1876年越狱逃往国外,从此在国外流亡了40年。他继承和发展巴枯宁的思想,使无政府主义更加系统化。1879年2月,在瑞士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反抗者》,积极鼓吹废除一切国家,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社会。1881年7月出席伦敦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代表大会后回到瑞士,被驱逐出境。1883年在法国因里昂无政府主义者案件被判处五年监禁。1886年获释后前往伦敦。1888年在伦敦创办《自由报》。在侨居伦敦期间很少参加组织活动,而致力于撰写论着,先后出版了《面包的掠夺》、《田园、工厂、手工场》、《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和《互助论》等无政府主义着作。1905年革命期间,坚持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镇压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宣扬“阶级合作”,鼓吹“把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但拒绝参加资产阶级内阁。对十月革命的胜利,他表示赞赏与肯定;但反对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曾给列宁写了20封信,指出了建设工作中的一些重大缺点和失误。1918-1920年间,列宁三次接见了他,对他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所作的斗争和学术上的成就表示尊重,对他晚年的生活表示关怀。列宁承认了他所指出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并说不犯错误是干不成革命的。但对他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错误观点也进行了批评。从1920年开始,他思想有所转变,在给欧洲工人的信中,承认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号召各国工人阶级制止对苏维埃共和国的武装干涉。1921年2月。在德米特罗夫去世,后葬于莫斯科。主要着作还有《现代科学和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及其哲学》、《面包与自由》以及一些地理学、地质学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