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列甫·达维多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56页(1615字)

【生卒】:1879—1940

【介绍】:

原姓勃朗施坦。笔名:安蒂德·奥托。化名:杨努夫斯基。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联共(布)党内左倾反对派首领,第四国际的创建人。生于南俄草原杨努夫卡村一个富农家庭。学生时代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被捕入狱,1900年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秋逃出,在萨拉加入列宁的《火星报》组织,不久越境出国,秋天抵达伦敦。1903年3月,经列宁推荐参加《火星报》编辑部工作。同年7月,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章问题上反对列宁,属少数派(孟什维克)。会后建立反党秘密中央——“少数派委员会”,为委员之一。不久,夺取了党中央和中央机关报《火星报》的领导。1904年秋,形式上退出了孟什维克组织。1905年革命中回到彼得格勒。11月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2月3日被捕。1906年9月被判处褫夺公民权、终身流放。1907年2月,在流放途中逃脱,转至芬兰。俄国革命失败后,他断定不可能再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孟什维克取消派辩护,还歪曲俄国党内斗争的真相,标榜“非派别性”,攻击布尔什维克。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代表大会选出以列宁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并宣布把取消派开除出党。8月,他公开同取消派合流,打着“统一”、“团结”的旗号,在维也纳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组织代表会议”,建立“八月联盟”。1914年2月,另创《斗争》杂志,脱离该联盟。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区联派。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区联派加入布尔什维克时他正在狱中,被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九月初获释出狱,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1月以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身分同德、奥等国进行和谈。他反对列宁不惜代价签订和约的主张,坚持“不战不和”立场。为了避免承担签订和约的责任,3月,辞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同月,任最高军事委员会(9月改为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国内战争时期做了有益的工作。1920年11月,在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会议上提出“拧紧螺钉”和“整刷工会”的口号,挑起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3年,列宁病情恶化,国内经济出现危机,他联络左倾反对派分子于10月15日发表《四十六人声明》,要求更新党的机构,改变党的路线。10月底的中央联席全会以压倒多数谴责反对派的分裂活动,肯定政治局的路线。12月初又一致通过《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7日予以公布。第二天,他便擅自向各区党组织散发给党的会议的信《新方针》,并在《真理报》上以《新方针》为题发表一系列文章,挑起公开争论。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又抛出《论列宁》、《十月的教训》等小册子,夸大自己的作用,贬低列宁和整个党中央的领导,挑起新的争论。1925年1月党的中央全会通过决议,指责他企图修正布尔什维主义,以托洛茨基主义取代列宁主义;并决定解除他的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同年5月,改任租让委员会主席,中央电气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对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他起初抱沉默态度;1926年春夏便与之合流,组成“联合反对派”(即“托季反党联盟”),反对党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1927年6月6日,反对派在莫斯科火车站举行政治示威,他发表煽动性演说。11月4日,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召开2千人参加的反对派大会。7日,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组织反苏示威游行,引起严重街头冲突。14日,被开除出党。1828年1月,被流放到阿拉木图。由于继续敌视和攻击苏联现存制度,1929年1月被驱逐出境。1932年2月又被剥夺公民权。被驱逐后,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和挪威,最后定居墨西哥。1938年9月,在巴黎联合美、俄、英、法、德、意、波、比、荷、希10国的托派组成“第四国际”(又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以对抗第三国际。1940年8月遇刺,死于墨西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