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特利,阿瑟·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544页(1095字)

【生卒】:1870—1957

【介绍】:

当代美国政治学家、行为主义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倡导的方法论也影响了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等学科领域。

本特利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弗利港。年轻时先后在美国、德国的几所院校求学。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讲师,同时参加约翰·杜威主持的研讨会,影响了学术观点的形成。后入报界任记者和编辑,但大量时间用于学术着述。1908年完成其代表作《政府的过程:社会压力研究》。后半生着作着重语言的明确清晰以及思路、叙述的前后一贯。他用政治研究的方法写了《人与社会的相对关系》、《数学的语言分析》、《行为、知识、事实》和《知与已知》,分别针对社会学、数学、心理学、逻辑和认识论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西方学者公认本特利是位方法论专家。他和杜威把当时社会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划分为三种:第一,“自我行为”,行为受自我能力支配,如把精神、思想、能力或力量等孤立的原因看作自主的活动,是前科学的方法。第二,“相互行为”,事物平行存在,有偶然的交互联系,实质上是把有机体和环境分隔开来考察。在科学史上,有顿之后的各种机械论体系,以及政治学中的研究模式,这是19世纪末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方法,和前一种一样都是不正确的方法。第三,“贯穿行为”,是本特利提倡的方法。特点是以自由假定的观点、在环境中观察有机体的活动,即把人们看作客观系统的构成部分,把人们的行为看作有机体-环境的活动方式,注重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人的认识因此而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

本特利反对传统中只对政治机构作表面的形式的研究,强调政治过程中人的外在行为、可观察的行为,可能的话,应该对行为作数量上的测量,“任何政治过程都是数量与数量的平衡过程。”研究素材可以按集团、利益、压力三类划分整理,其中集团指冲突中态度对立的两方面,利益是集团各自的目标,压力指集团的实力或能量。这三者必须由经验上予以验证,并理解为连续行为。在本特利晚期的着作中,又谈过要改变观察的焦点,研究政治过程中的个人,而个人的行为是错综复杂、时常冲突的集团交往关系的表现。这些都成为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本特利的有关思想还见于《生活、语言、法律:阿瑟·弗·本特利纪念论文集》和他与约·杜威之间的《哲学通信》。他的学术观点深受德国学者乔治·希梅尔影响,他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广泛的承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