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61页(794字)
我国春秋时代各国国史的通名。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的历史,包括十二个鲁君,是鲁国国史的专名。隐公以前和哀公十四年以后的历史没有记载。它记载的范围扩大到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关于《春秋》的作者,有种种说法。孔子曾把这部书作为他教学生的教材,从此便逐渐流传到了民间。以后,孔门弟子一代一代地传述下来。《春秋》是春秋时期各国史书中幸存的一部,其余的所谓“百国春秋”都亡佚了。春秋以前,夏、商、周都没有史书传下来,因此《春秋》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两千年来一直受到重视。
《春秋》记载最多的是政治活动,其中又以各国之间的征战比重最大,占了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会盟和朝聘各占百分之二十;婚丧、祭祀等占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十,专记日月食、星变、虫灾、地震、山崩、雨、霜、雹、冰、水旱等自然史方面的变化情况。
在编写方法上,它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地、时、事四个基本因素结合起来记述历史,并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过程。在编写中,力求用简单的字句区分不同的事态,如写战争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字眼。在选辞用字上规定下某些义例,是该书的一个特点,对后世有着很大影响。由于《春秋》过简,后世学者对它多有引申和解释。《春秋》被儒家各派尊为“经”,把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了汉代,这种“传”已有五种之多,即《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各十一卷。现存的前三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应着重对照和参证的。《左氏传》一书,很多学者认为它不是解经的,本是独立的历史着作,应名为《左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