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78页(726字)

袁枢着。四十二卷,将《资治通鉴》按事件发展过程为主线分题立目,每一事件以年月顺序为首尾,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大事为二百三十九个正目,六十九个附题,总为一书。从叙事方式说,它集中和综合有关史料,分事排比,可以“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收到“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文史通义·书教下》)的效果。全书字数只有《资治通鉴》的一半左右,便于阅读。由于“因事命篇,不为常格”,编排史实具有很大灵活性,但同时也就容易忽视同一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能反映整个历史的进程。作者编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因而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就有其独特之处:“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熹《跋〈通鉴纪事本末〉》)。该书注意“乱世”的历史,对于所谓“升平时期”也留意其祸乱。以每一朝代而论,又注意它的兴衰史。因而着重选择《资治通鉴》中军事、政治方面的内容,并且集中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三个方面。有关经济的内容仅立了两目,思想文化方面则完全不取。作者在书中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和立场,主要表现在所列题目使用的动词上。除重复使用的,共用动词六十余,集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所以,书成之后,颇受宋孝宗称赞,说“治道尽在是矣”,并分赐前线诸帅。该书使纪事本末体史书作为一种独立的史书体裁跃居史坛,与编年体、纪传体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三大体裁,对后世的中国史学影响很大。其后,标“纪事本末”之名的史着越来越多,或“一书备诸事之本末”,或“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使这一体裁的史书有了长足的发展。

上一篇:袁枢 下一篇:马端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