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14页(975字)

【生卒】:1527—1602

【介绍】:

明代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晋义人。泉州县乃温陵禅师住地,故又号温陵居士。做了20多年小官,51岁(1577年)做云南姚安府知府。从54岁起,他就辞官不做,过着独居讲学的生活。他做官时敢于和上级冲突;去官以后,并不回乡隐居,初到湖北黄安,和耿定理共同讲学,但和耿定理做文官的哥哥发生冲突。他在《焚书》中,揭露了耿定向的伪道学,受到耿定向一派的迫害,便逃到北京附近通州经纶家。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伙通都察院礼料给事中张向达奏劾下狱,在狱中被迫自杀。

李贽的散文摆脱了传统古文的格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战斗性。思想大胆解放,或长或短,脱口而出,所谓“不所不陌,尽其胸中之独见”。(袁中道《李温陵传》)所作诗不多,今存多为小诗。如《独坐》:“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夕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来整,独坐送残霞。”以恬淡质朴的语言,写出了独居生活中傲岸不羁的诗人的性格。

李贽的着作在明代曾被焚毁过两次,但屡禁而不能绝,仍然风行一时。他的文学理论主张,主要见于《焚书》中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只有具有“童心”,即真心、赤子之心或真情实感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而以明道、载道为名,代古人立言、立道的文学,则是假文学。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代,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说也。”他还说:“六经语孟”,“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这对八股文和前后七子的假古董,实是当头一棒。从“童心说”出发,李贽曾对许多小说、戏曲作品进行评点,评点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等,实为我国通俗文学最初的研究家和批评家。他的“童心说”虽未摆脱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条件下,却发挥了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战斗作用。而对小说、戏曲的评点,又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个新的途经,古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主要着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