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34页(1370字)

鲁迅着。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是小说集《呐喊》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阿Q正传》的出现给二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坛带来极大的震动。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把农民问题和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放在一起来考察,谴责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阿Q落后和不觉悟的弱点,并且热烈期望农民革命精神的高涨。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丧失土地,没有固定的职业,白天打短工,夜宿土谷祠,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劳动工具。封建阶级不但剥削得他过着只剩下一条破裤的悲惨生活,而且还对他实行野蛮的专制统治,连一个姓氏也不准他有。阿Q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失败者,但他偏不肯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却处处以为自己是“胜利”者,这就是阿Q的严重的精神病态——精神胜利法。阿Q在受辱挨打以后,常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等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耽于幻想、自我欺骗、惊人的健忘、向更弱者泄恨的卑怯等等由精神胜利法派生出来的精神病态,在阿Q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精神胜利法麻痹了阿Q真正的反抗和觉醒,两章“优胜记略”,实际上是充满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鲁迅把消极可耻的精神胜利法熔铸在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形象中,不但说明特定历史阶段统治阶级的精神病态已多么可怕地在腐蚀人民的灵魂,迫切需要予以根除;而且极为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本质:正是由于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没有发动农民群众,农民阶级基本上处于消极的政治状态,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质朴、愚昧,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有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作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

鲁迅通过《阿Q正传》所总结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对于刚刚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他的作品里精心塑造的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阿Q,则以其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在国内外的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小说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