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68页(1025字)

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主要汇集了从战国西汉初期学者和士大夫们直接或间接讨论“礼”的文章,也有专门讨论先秦时期教育问题的文章。据记载,《礼记》是由汉初的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俩传记下来的。其中由戴德传记的85篇后世称作“大戴礼”,戴圣传记的45篇被称作“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后来多已散佚,通常人们所说的《礼记》,一般是指“小戴礼”。

《大学》 是儒者们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篇章,涉及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进行教育的程序,特别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在《大学》中提出的有关教育的“三个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成为后世儒者秉承孔孟先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这“三个纲领”和“八个条目”是以儒家“修己治人”的理论体系为依据的,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等等。《大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止于至善”,而至善的具体内容则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至于“八条目”,前五条属于“修己”的内容,后三条则指出“治人”的道路,反映了儒家思想理论中“修己治人”之道的全过程,也就是为学的顺序。所谓“格物”,按朱熹的解释是,“即物而穷其理之义”。即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认识其中的规律,进一步达到“致知”的程度。这两步属于知识教育的范围,是此后另外六个步骤的基础。而另外的六个步骤,是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的,说明儒家在教育中很注意道德情感的培养。如在谈到“诚意”时,《大学》要求学生做到“不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在修身的方法上,《大学》特别强调要“慎独”,即在个人独处,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做到一心向善。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大学》根据孔子“忠恕”的思想,提出应实施“絜矩之道”,努力调节阶级矛盾,以使统治政权得到巩固。

此外,《大学》还根据儒家施“仁政”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重视人民的力量,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圣训。到宋代,儒者将《大学》和《论语》、《孟子》、《中庸》三书合编成《四书》,成为学生学习的必读教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