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81页(1285字)

【生卒】:1020—1077

【介绍】:

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陕西凤翔县横渠镇人。因后来长期居住在陕西凤翔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少年时喜读兵法及儒、佛、道各家典籍,学识丰富。早年曾讲学于关中,宣传“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各种事物的现象。他的这一学说,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理论,为“关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的经典中,张载对《易经》和《易传》最有研究。他在京师设坛讲论《易经》,受到社会的重视,听众很多。不久,被聘为长安学宫教授。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开始在崇文书院校书,后来任云岩令,从事地方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熙宁二年(1069年),张载以善治古学、博才广识受诏于朝廷,得到了神宗皇帝的赏识。后来,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归横渠,“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到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怠,亦未尝须臾忘也。”张载刻苦用功,一面讲学,一面着述,于1076年把他多年来教学研究的成果集成《正蒙》一书,意思是以订正蒙昧为己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辛勤地教导学生,常常苦口婆心、夜不能寐,深受后学的尊敬和爱戴。

在教育理论上,张载强调“学以变化气质”,认为“教养”和“兴学校”,是与政治经济相配合的。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他指出人的气质之性偏而不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转变这种状况,回复到“天地之性”的状态,达到学为圣贤的地步。而欲学至圣人者,必须从学礼开始。

在教学方法上,张载继承了《礼记·学记》的有关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因材施教”。首先,他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他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其次,教师要做到“知人之美恶”,要随学生天资能力的不同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他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传此,”“仲尼所以问同答异。”以此,他认为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先要“立志”。在教学之初,教师先要教导学生立定自己的志愿,明确求学的方向。他指出:“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而在学习书本之后,必须注意实行,即所谓“闻其行,好学之徒也”。

在学习理论上,张载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应该注意:(一)学须有疑问;(二)要虚心知学;(三)要能读书穷理;(四)学须有恒不息;(五)学须自求自得。

张载把毕生主要的精力用于教学和着述,对宋代的教育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关中一代的儒生和学者都把他尊为老师。其着述除《正蒙》17篇外,尚有《西铭》1篇、《易说》3卷、《经学理窟》10卷等,由清人朱轼编入《张子全书》。

上一篇:胡瑷 下一篇:杨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