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89页(1185字)

【生卒】:1474—1544

【介绍】: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衡,号平川,又号浚川,人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人。王廷相自幼刻苦读书,13岁就以擅长古文赋着名。对自然科学及音韵学也颇有研究,着有《岁差考》、《玄浑考》、《齐民要术序》、《律尺考》、《律吕论》等天文、律学及农学着作,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他29岁考中进士,此后多年做地方官,最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在政治上,他多次受到宦官及当权者的迫害,甚至贬官下狱。因此,他对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同情,也看到了当时封建统治的衰败。

在长期繁忙的从政期间,王廷相“在官一于俭素,居家四时疏布常服;朝夕饮馔,惟菜羹疏食数盂,未撤,即置书册于傍。既志归田,犹于诸生时无异。……读古人书殆尽,惟以心身体验为自得。”其主要的思想见于《雅述》、《慎言》、《太极辨》、《答薛君采论性书》、《石书院辨》等。

同历代统治阶级思想家一样,王廷相重视思想教育。他以“正道”者自居,在批判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基础上,主张恢复孔孟之道,把“澄思”、“寡欲”、“补过”、“自新”看作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一反过去的“性善”“性恶”“性三品”的思想,提出养性至圣的主张。而要成才至圣,则必须从“洒扫应对”开始,经过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在“德”与“智”的关系上,他继承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思想。主张先养心性,做人第一,求知第二。

在教育理论上,王廷相提倡“无我”和“寡欲”。他说:“无我者,至学之极致也,学之始在克己寡欲而已矣。”他在教学论中提出了“实践”的概念,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王廷相一生从事具体教学时间较少。早年在四川、山东等地担任视学,提督学校,曾严厉抨击官宦受贿、干涉学政的事件,为学校制定“学约”,立志“正学术,严考校”,使后世“士大夫谈及明经养士之法,皆遵为成轨。”

对于教学内容,王廷相除了以经史典籍教育学生外,还注重传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法律、数学、农业等知识,当然也包括宋代名家的着作。

王廷相对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要以身作则,正己安人;二要坚持初学以正面教育为主;三要使教学有正确的目标。对于学生,王廷相要求他们尊重教师、善于自学;学行并举,由博及约;在学习中注重“习”、“悟”、“疑”三个方面。他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认为育才、选才、纳才和用才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