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93页(1142字)
【生卒】:1613—1682
【介绍】:
清初学者和教育家。字宁人,原名绛。江苏昆山县人,世称“亭林先生”。7岁入蒙馆,10岁随祖父读书,11岁时开始读《资治通鉴》,并研究天文、地理,以及兵、农等实用之学。青年时期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参加具有政治色彩的学术团体“复社”,与当时的社会名士相往还,讲学论道,研究经世之学。清兵南下后,他曾参加过苏州起义和昆山保卫战,失败后远离家乡。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他手不释卷,刻苦研读,在天文、历算、历史、舆地、音韵,金石、考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除了精读书本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他一生的着述多达数十种上百卷。较着名的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音学五种》、《历代帝王宅京记》、《经世编》、《二十一史年表》、北平古今记》、《建康古今记》、《金《石文字记》、《十九陵图志》、《日知录之余》、《亭林文集》、《亭林诗集》、《亭林余集》、《左传杜解补正》、《韵补正》等。
顾炎武在哲学上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气的聚散,人心不过是物质的精气。他主张,研究学问不应空谈天道性命,而应从事于历史、政治以及人生日用的经世之学。他反对专制,富有民主思想,与黄宗羲、王夫之同为当时最着名的民主思想家。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个方面。前者是要掌握“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的所有学问,以备实用;后者是耻于为八股,耻于谈性命,耻于空谈理学,耻于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耻于不顾天下兴亡。只要作到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学生们就会变为“成德达材,明先王之道,通当世之务,出为公卿大夫,与天子分猷共治”的治国人材。
对于科举,顾炎武抨击尤烈。他曾列举八股取士之害,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败坏人才,甚于坑儒。然而,在提出改革方案时,顾炎武只主张取消岁贡和举人二法,以辟举和选士为初步的取士途径,最后仍以科举决定,他的这种办法只是将以前的科举制度略加修改而已。
在治学方法上,顾炎武重视实事求是和实地考查。重视客观,反对臆测;重视创造,反对抄袭;重经世之学,反对“陆王”心学。清代考据学者尊其为祖师,其思想学说在后代有很大影响。他一生所教学生虽然不多,但其独到的见解却影响了许多文人学者。他告诫人们:“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为学必谦,然后可进于学”,并提出文人必须从事劳动的主张。这些思想针对文人的弊病,至今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