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斯谟,狄塞德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12页(784字)

【生卒】:1467—1536

【介绍】: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鹿特丹,1493年入巴黎大学学神学。1510-151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神学教授,兼教希腊文。他编写的拉丁文课本《名物篇》(1511)、《对话集》(1518),在16、17世纪被欧洲各国广泛采用。

伊拉斯谟反对经院哲学,攻击教会的腐败,提出了革新宗教的理想。他把当时社会的一切罪恶全归于无知,因此他一生致力于发展文化。他认为人的幸福生活根源于天赋与精神力量的发展,但必须勤学,只有教育能给人以知识,养成人的善良行为与高尚的思想。在他的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中,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教会对人民的愚弄,抨击了中世纪的棍棒教育、呆读死记和教师的无知与粗鲁。他认为古希腊罗奴隶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学习古典语言文献是人类摆脱愚昧,提高德行,从而整顿社会和改良社会的途径。因此,在知识教育方面,他特别重视拉丁文、希腊文的学习,虽然他也要求学习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但其主要目的仍在于更好地去解释、研究古文,而不在于认识这些学科本身的价值。由于他的提倡,许多贵族都聘请家庭教师教他们的子弟诵读古文,这一点是与意大利、法国人文主义教育的倾向有差别的。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问题上,他认为首先要注意体育,从小让儿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儿童教育要从早期开始。教师要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要鼓励儿童,反对恐吓和惩罚。在教学方法上,他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并提出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的主张。伊拉斯谟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欧洲中等学校的人文主义文化。但他偏重古典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忽视民族语文的思想给欧洲教育留下了消极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