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亚伯拉罕·哈罗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66页(2031字)

【生卒】:1908—1970

【介绍】: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比较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早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任讲师,后曾担任布蓝戴斯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他对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以后,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1967-1968年度的主席。斯洛着作很多,主要着作有:《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动机和人格》(1954)、《人类价值的新知识》(1959),《科学的心理学》(1966)、《趋向存在心理学》(1968)等。

以马斯洛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曾红极一时。它们抹煞或贬低人的意识和个性的有价值的品质,从动物心理和精神病患者的病态心理中直接得出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但由于它们“人兽不分”,在理论上日益陷入困境。于是,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宣称要反其道而行之,把研究中心放在健康者的个性上面,重视自我或自我意识,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对发展每个人的先天的创造需要感兴趣。

马斯洛从读大学时起,就开始着重于自我实现的人——“健康人”的研究。他选择的被试包括他的朋友,历史人物和当代着名人物(通过传记或自传)和三千名大学生。这些研究为他的理论探讨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使他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陆续在许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阐发了他的早期设想。1954年,他对这些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作为一本专着发表,这本《动机与个性》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石。

马斯洛的整个心理学体系,可以说是以“需要”为核心问题展开的。马斯洛通过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动机层次论。认为,每个人的需要都是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的。基本需要有五种,①生理需要——它在一切需要中具有最大的优势,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为了生存不可缺少的需求。②安全的需要——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接着发展的便是对身体与对财产的安全的需求。③相属与相爱的需要——在食物与安全获得保障之后,人类便产生进一步的社会需求,如爱与被爱,与别人保持关系、交友、依附、为团体所接纳等。④尊重的需要——在食物、安全与爱的需求获得满足后,进一步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等,以及受人尊重等。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四种需求均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之后,人类便追求最高一层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希望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做一些自己觉得最育价值的工作。

“自我实现”这个描述人的需要最高层次的术语,最初为高尔德斯坦所首创,马斯洛进一步发展自我实现的概念。与罗杰斯强调个性中的意识过程不同,马斯洛强调人的潜能的作用。他运用“内省的生物学”来研究个性的形成。他说:让我来探索一下我称为内省生物学及其对教育的新概念,如果我们承认人的本质或者核心是自我的话,如果我们的确承认婴儿一生下来就彼此不同的话……则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去揭露和发现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这包含着自我发现、自我接受及自我形成。在马斯洛看来,所谓自我实现,即人类能把自我中的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把个人的内部的潜能作最大的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实现作为一个奋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遇有机会时才能部分地被体验到。他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十五个个性特征:①比较有效地知觉现实并跟现实建立较为轻松自在的关系;②承受自我、他人和大自然;③自发、天真和纯朴;④集中注意于他们自己以外的问题;⑤能容忍并爱独处;⑥对文化与环境、目的、活动的自主性与独立,即不受文化和环境的支配;⑦不断地欣赏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并不形成习惯;⑧具有惊人的高峰经验;⑨对人类具有同情心与自居作用;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厚与恳切;⑾具有深厚的民主性格;⑿强烈的价值观念与明确的道德标准;⒀富有一种哲理性的和友善的幽默感;⒁富有创造性;⒂反抗社会上现存的文化类型。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思想,其基本特征是:①教学效果要做到“自我实现”。“潜能”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教师要提供维护和发挥“潜能”的良好条件,使学生成为能够自己指导的、对学习具有信心、有实现目的、能摆脱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的人。②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那种压制学生、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③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有效方法,就可能更好地发展智能,超越现在的水平,实现自己的潜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