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69页(1540字)

【生卒】:1838—1894

【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

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1865年上书曾国藩,提出办洋务的系统主张,受到赏识并收为幕僚。

后经曾国藩保举任知州、按察使等职,并随李鸿章办外交,晚年任清朝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

薛福成是从洋务派官僚集团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早期,他只要求购置外国枪炮、轮船,聘用外国人教习,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等等。

甚至认为与外国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贸易往来,可以“通有无以裕税饷,得利器以剿强寇。”(《庸庵文外编·上曾侯相书》)是典型的洋务派思想。

后来,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刺激下,思想逐渐变化,愈来愈带上资产阶级的色彩。晚年出使欧洲后,资产阶级倾向尤为明显。薛福成的着作编为《庸庵全集》(共十种),其中《筹洋刍议》、《庸庵文外编》、《庸庵海外文编》三种涉及经济问题较多。

薛福成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中国自己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他提出:“彼此可共获之利,则从而分之;中国所自有之利,则从而扩之;外洋所独擅之利,则从而夺之。”(《筹洋刍议·商政》)他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主张。

诸如:兴“贩运之利”、“艺植之利”和“制造之利”等。不仅如此,他还力图加以理论上的论证。

他认为当时处在“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筹洋刍议·变法》)这意味着“世”(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国家富强之道也应由“耕战为务”变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这意味着“治世之法”必须顺应“世”变而改变;传统的“重本抑末”论,应被“工商为先”的理论取代。从历史变化的观点批判了重本抑末这一封建教条。

薛福成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商倾向,提出“商握四民之纲。”他论证说:“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庸庵海外文编·英吉利用商务辟荒地说》)他主张私人集商股成立公司,反对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官僚垄断政策。

晚年,薛福成出使欧洲期间思想有明显变化和进步。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大机器工业的作用。他指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庸庵海外文编·振百工说》)

薛福成为了极力宣扬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必要性,提出了两个主要论据:一是用机器夺外人之利,一是用机器“殖财养民”。同时,批判了地主阶级顽固派提出的“机器夺民之利”的观点。

薛福成认为:“用机器以代工作”,可提高生产,使“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而吾民得自食一分之利。夺外力以润吾民,无逾于此者矣。

”(《筹洋刍议·商政》)否则,“中国之民非但不能成货以与西人争利,且争购彼货以自供其用,而厚殖西人之利。”(《庸庵海外文编·用机器殖财养民说》)

薛福成主张发展大机器工业,是着眼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他认为宁肯让中国资本家发财,也不能让外国资本攫取。因为,在薛福成看来,资本家的发财与“养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盖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尚可分其余润以养我贫民;利归西人,则如水渐涸而禾自萎,如膏渐销而火自灭,后患有不可言者矣。

”(《庸庵海外文编·用机器殖财养民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