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方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502页(841字)

也叫“闽语”,俗称“福佬话”。汉语方言之一。在汉语方言中以内部分歧繁多、语言现象复杂而着称。主要通行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浙江及江西、广西、江苏、安徽的个别地点。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也有很多人说闽语。(1)主要特点是:语音上保留了不少上古汉语特点。如无唇齿声母,古非、敷、奉母字在口语中不少读[p]、[p‘],反映“轻唇归重唇”现象;古知、彻、澄母多读[t]、[t‘],反映“舌上归舌头”现象;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母字多读不送气;古匣母部分字读[k]或零声母;古照、精组声母多不分;少数古云(喻)母字,口语读[h]或[x];韵母方面闽南话有[-m]、[-n]、[-η]、[-p]、[-t]、[-k]、[-]等韵尾,鼻化韵丰富,但缺撮口韵母;闽东、闽北、闽中三片有“双韵尾”现象,如福州“并”[pεiη213]中的[-iη];调类六至八个,以七个为多;连读变调较普遍,闽东话还同时伴有声、韵变化,莆仙话则伴有声母变化;文白异读丰富。(2)词汇上有一批闽方言特有词,这些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如“曝”(晒)、“目”(眼睛)等;此外,有些闽南方言词借自印尼来语,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3)语法上有较丰富的名词、形容词附加成分,如“囝”、“声”等;闽南话通过语音屈折变化构成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如厦门[gua53](我)-→[gun53](我们);形容词的重叠可表程度递进,以闽南话为最普遍,如原形(红)表示程度较弱,二叠式(红红)表示程度较高,三叠式(红红红)表示程度极高;动词“有”、“无”用法繁多,较特别的是前置于动词表“确认”和“确否”,如“伊有食我无食”(他是吃了,我则是没吃);比较句多用“甲十(较、共)十形容词+乙”表示;“把”字句表现特别,其中有一种把宾语提到最前头,后续“甲(共)伊”成为:“宾语+甲(共)伊+动词”,如厦门“甲伊牵去”(把牛牵走)。

上一篇:清音浊流 下一篇:闽南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