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结构选择问题的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1031页(618字)

关于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等问题的讨论。由林兴仁1980年在《南京大学学报》发表《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初探》引发。林兴仁以及和他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人认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的看法过于笼统和包罗万象,没有找到这门科学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认为人们的修辞活动实际上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汉语中的同义结构。同义结构的判断方法是替代法,即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凡个语言格式,如能互相替代,则为一组同义结构。对上述观点表示的异议主要有:(1)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的看法并不笼统。它反映了修辞矛盾的特殊性,即一定的思想内容同语文表达形式的对立统一,某种具体表达同特定的题旨情境的对立统一。(2)同义结构的选择虽是常见的重要修辞现象,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修辞现象。(3)同义结构选择说把人们的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活动看成是一种在几个现成的结构之间选择一个的活动,不足以反映人们修辞活动的实质。(4)修辞研究的重心不在于结构与结构、手段与手段之间的“同义关系”,而在于所运用的结构手段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之间的结合关系。(5)可以替代的,未必就是“同义结构”,而“同义结构”也未必就能“替代”。(6)对同义结构本身的分类及范围也提出异议。这是汉语修辞学史上较为广泛深入的一次讨论,对于进一步明确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深化修辞学的理论研究,推动修辞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