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80页(1265字)

书名。关四平着。黑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003年4月第2版。系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撰写的学术专着。作者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进而从特定角度与侧面观照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之心史的轨迹,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一)上编,成书研究。着重探讨三国题材演化史中史传、传说、讲史、歌、戏剧等各个环节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挖掘诸环节所提供的新东西及其独特价值。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史传渊源。第一节,史传·小说·历史小说;第二节,肇始奠基的三国史元典;第三节,添枝加叶的注释与增补;第四节,兼收集成的三国史编年。第二章,野史传说中的小说因素。第一节,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第二节,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第三节,隋唐三国传说故事考论。第三章,讲史与三国故事的文学创造。第一节,三国故事创作与“讲史”艺术;第二节,三国故事创作的文化品位;第三节,三国故事创作的新里程碑;第四节,宋元咏三国诗的时代烙印。第四章,三国题材的戏剧化。第一节,三国戏的兴盛与元代社会文化;第二节,市井文学框架与诗骚抒情传统。(二)中编,文本研究。重点剖析《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与人物美学特质,也探讨了其虚实艺术的独创模式。第一章,作家创作研究。第一节,罗贯中生平思想考论;第二节,接受与创造之关系论;第三节,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第二章,文化意蕴探微。第一节,思想内涵的动态考察;第二节,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第三节,道德情感的表里一体;第四节,悲剧意蕴的人性深度;第五节,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第三章,人物美学新论。第一节,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第二节,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第三节,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第四节,“多层展现”法的美学效应;第五节,比较美学的多层面运用。第四章,虚实艺术研究。第一节,虚实理论之争溯源;第二节,虚实艺术规律探索。(三)下编,传播研究。主要考索了《三国演义》在文本系统、戏曲系统、说唱系统传播的途径、方式与范围,透视其在社会各层面所产生的广泛而巨大的影响。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第二节,《三国》传播的总体特征。第二章,文本系统的传播。第一节,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第二节,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第三节,读者群体文化素质考察。第三章,戏曲系统的传播。第一节,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考论;第二节,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考论;第三节,明清三国戏传播的广泛性。第四章,说唱系统的传播。第一节,说《三国》的历史发展与流布范围;第二节,唱《三国》的主要作品与流行区域。第五章,社会文化影响论。第一节,总论;第二节,社会政治影响论;第三节,军事领域影响论;第四节,文学创作影响论。本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力作,立意新颖,构架恢弘,资料丰赡,论证严谨,是《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收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