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新世纪《三国演义》论文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81页(1248字)

书名。陈辽、廖进主编,李灵年、于平副主编。《文教资料》2001年增刊(2001年12月出版)。系2001年11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卷首有陈辽写的《前言》。全书共收论文40篇,分为六辑:(一)版本与作者研究。包括4篇论文。陈辽的《朝鲜〈吏文〉与〈三国〉成书年代》,分析了编成于明代的朝鲜《吏文》一书的语言,发现其中多次使用的“知会”(使之知悉)一词(据《吏文》校注者朴在渊统计,共见15次,最早出现于洪武四年,即1371年),在《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里未见,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里却各出现了8次。通过进一步考查,发现“知会”一词,在元代以前是“认知”、“体会”的意思,多用于宗教或哲学着作;到了明初,才出现“使之知悉”的涵义,经过频繁使用之后,《三国》作者也使用了这一新词。因此,文章认为:“《三国》原本大致在明初洪武年间完成。”这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探讨了《三国》的成书年代问题。杨绪容的《叶逢春本〈三国志传〉题名“汉谱”说》,认为叶逢春本的正式题名《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本大全》中,“汉谱”一词是指《后汉书》;并进一步认为:“所谓‘按鉴汉谱三国志传’乃是罗贯中原本的题名。”周文业、李东海的《〈三国演义〉数字化和电脑研究》,概述了《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已经取得的进展,提出了计划开展的工作,包括:1、版本演化研究;2、插图汇集和检索;3、建立语料库;4、评语汇集和研究;5、语言词汇研究;6、编制《三国演义》地图;7、地理研究;8、建立《三国演义》数据库;9、小说历史对照研究;10、建立《三国演义》学术网站。韩伟表的《罗贯中交游研究举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罗贯中交游的研究作了综合述评,包括五个方面:1、和《录鬼簿续编》作者的关系;2、和施耐庵的关系;3、和农民起义的关系;4、和赵宝峰的关系;5、和高明的关系。(二)文本研究。包括19篇论文,分别涉及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艺术阐释等方面。其中许多论文颇有新意。(三)比较研究。包括2篇论文。王长友的《从〈三国演义〉到〈姑妄言〉》,对这两部小说进行了比较,并进而探讨了中国古代历史话题文学的遗传和变异问题。丁丁的《从吸收民间俗语到创新民间俗语》,比较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对俗语的运用,认为“这两部古典名着同样对中国民间俗语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四)文化研究。包括6篇论文,涉及《三国演义》文化心态的构成、“《三国演义》文化”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势等重要问题,论述各见其长。(五)传播研究。包括3篇论文。其中洪涛的《〈三国演义〉的英译问题:跨语种和跨文化翻译》,探讨了一个过去较少涉及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值得一读。(六)应用研究。包括6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给予当代人的启示。其中笃的《诸葛亮八阵图纵横谈》,探讨了八阵图的渊源流变、结构原理及其在军事史上的意义,对人们科学地认识八阵图很有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