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874页(1540字)
《三国演义》研究史上第五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联合发起,1988年5月19日至24日在海口市举行。到会的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名学者,提交论文4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关于《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作为一部凝聚着古代中华民族丰富智慧和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杰作,《三国演义》是古典文学名着中难得的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作品。本届讨论会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举行,特别注意把应用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有关的讨论集中于三个方面:1.领导问题。有的学者指出:“在古代的三国,不可能建立一门完整的领导科学,但是《三国演义》却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领导艺术”,并从《三国演义》中提炼出领导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素质。有的学者指出:“领导的核心问题是决策。一种工作,一项事业,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决策”,并概括了《三国演义》所体现的决策理论。有的学者分析了诸葛亮和曹操决策活动的得失,指出:“封建时代以个人为主体的决策方式,不论如何英明完善,都有其致命的弊端,最终往往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因此,在现代管理活动中,个人决策方式必须为集团决策方式所替代”。2.人才问题。代表们一致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能否迅速造就和放手使用千千万万的人才,是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基于这个认识,大家对《三国演义》中的用人艺术给予了特别的注意。有的学者分别考察了曹操、诸葛亮、孙策的用人之道;有的学者运用人才学的观点剖析了《三国演义》中的某些情节,指出:“领导人应当在自己的周围做好人才的优化组合,形成最佳的整体效应”;有的学者则从总体上探讨了《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用人艺术对今天的领导者的启示。3.开发海南问题。有的学者借鉴《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思想,对海南开发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原则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在讨论中,不少学者探讨了应用研究与本体研究的关系,强调指出两点:其一,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各有其价值,二者可以并行不悖,而不必扬此抑彼,更不应当把二者对立起来。其二,应用研究与本体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应用研究不能离开原着去随心所欲地任意发挥。二、关于《三国演义》的本体研究。在本届讨论会上,许多学者为促进本体研究的深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1.关于《三国演义》的原版。有学者认为:“嘉靖本绝不是《三国演义》的原本,而是一个修改本”。“今存《演义》的各种明代版本,差不多都有小字夹注,且数量不等,文字有异……这说明,有可能是由多人陆续加进去的”。2.关于《三国演义》中“义”的观念的评价。有学者认为:“《演义》中的‘义’,并非如过去所简单分析的,只是一种‘封建时代小私有者道德观念的反映’,而是一个积淀着多种文化因子,包含着多种相关、相容以至相对内涵的复合观念系统。概而言之,它是由反映俗文化心理、古代士文化心理和史官文化心理等几个方面的伦理规范以不同的形式结构而成的”。3.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有的学者在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颇见功力。如论刘备:“宽仁长厚以及由此得出的圣主仁君好皇帝声名,不过是刘备的显性性格,即外部精神特征。罗贯中笔下的这位大人物,还有一种不可忽略的隐性性格,即内在精神特征……这便是:在宽仁长厚谦卑柔逊风貌掩映下的顽强坚忍弘毅进取的内质”。4.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方法。有学者把“类型化典型”的观点深入了一步,认为:“《三国演义》不仅属于类型化写法,而且是这种写法最突出、最典型的一部,是类型化写法的集中代表”。“类型性格也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多样化,但并不就等于个性化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