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39页(1331字)

【简介】:

也称《猎碣》、《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等。爲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无年月。刻石年代历来争论很大。有秦襄公(公元前770—766)说(郭沫若):文公(公元前765—716)说(震钧、罗振玉、叙伦);穆公(公元前659—621)说(马衡)等。近人唐兰则考爲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可以肯定《石鼓文》爲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唐初发现于天兴县(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文刻于十个鼓形石上,高约100cm,径约60cm。每石环刻四言韵文一篇。记述秦国君田猎之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十鼓原应有约七百字。唐宋时已残,宋欧阳修所见,也仅四百六十五字。数经迁徙,文字更有磨灭。第九鼓已一字无存。现仅见二百七十字左右。唐搨本无传。现存最好搨本爲北宋搨本。二鼓“汧殹”之“汧”字未损爲明初搨本。二鼓“氐鲜鱄又之”五字未损爲淸初搨本。翻刻甚多。存世搨本流传情况,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介绍甚详。影印本有商务印书馆《石鼓文研究》后附之《先锋本》、中华书局之《后劲本》、日本博文堂之“汧”字不损本等。近年来北京文物出版社、台湾大衆书局均有影印本。

【集评】:

唐张怀瓘《书断》:“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元潘迪《石鼓文音训》:“其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知也。”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遒朴而饶逸韵,自是上古风格。”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结构如生,点画如注,诚如孔顨轩太史所谓,劲者山立,柔者禾垂,行若奔云,止若据槁。一字之内左右相生,一简之中稀疏适历。固当远超二李,近轶两徐矣。欲学篆书,捨秦刻间架此鼓笔画奚从哉。”刘熙载《艺槪》:“篆书要如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康有爲《广艺舟双楫》:“观《石鼓》文字与秦篆不同者无几,王筠所谓其盘灾敢弃,知文同籀法是也。”“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即爲中国第一古物,亦当爲书家第一法则也。”“爲篆之宗”。

【赏析】: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啓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与虢季子白盘及秦公簋等靑铜器铭文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代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的字裏行间,已经找不到象形图画的痕迹,而完全是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石鼓文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已摆脱尽了金文的影响,成爲一种崭新的风貌,其用笔、结字和章法,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那种装饰意味,它的魅力完全体现在用毛笔按照一定的笔法而书写出来的自然流畅的效果之中,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石鼓文的书写者在线条的笔法和字形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石鼓文受到唐以后历代书法家的一致赞赏,特别是淸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杨沂孙、吴昌硕等皆得力于此,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