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4页(681字)

【简介】:

又称《封泰山碑》。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东巡登泰山而立,传李斯书。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四尺五寸,广一尺四寸。”小篆。四面刻,三面爲始皇诏,一面爲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诏与从臣姓名。共二十二行,行十二字。石原在岳顶玉女池上,后移置碧霞元君祠。明初只存二十九字。淸乾隆五年(1740)遭火厄。嘉庆二十年(1815)蒋因培又访得时,只存十字。移置山下岱庙,宣统时已只存九字。石今仍在山东泰安岱庙。传世搨本以明无锡安国藏北宋搨本爲最,存百三十六字。人民美术出版社《秦汉石刻的篆书》、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上)均影印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何绍墓《东州草堂金石跋》跋吴平斋藏秦泰山二十九字本:“秦相易古籀爲小篆,遒肃有余而深噩之意远矣。用法刻深,盖亦流露于书律。此二十九字古搨可珍。然欲溯源周前,尙不如两京篆势宽展圆厚之有味。斲雕爲朴,破觚爲圆,理固然耳。”

【赏析】:

《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相比,有自己独到的地方。《琅琊台刻石》用笔比较放纵,笔致也较流畅,故而笔画宛转圆润。《泰山刻石》用笔则沉着凝重,笔画古劲厚实。结体也略宽,上下疏密基本均匀,给人以形态肃穆的感觉,而不像《琅琊台刻石》那样,上密下疏,对比分明,有明显的跳跃性。于此一点,《泰山刻石》则更多地保留了篆书的艺术精神—端庄威严,雍容朴厚。

上一篇:李斯 下一篇:琅琊台刻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