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嘉残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90页(909字)

【简介】:

也称《少仕州郡等字残碑》、《黎阳令残碑》。东汉阳嘉二年(133)刻。淸汪鋆推爲永和元年(136)。淸光緖元年(1875)在山东曲阜出土。后归海丰吴式芬。光緖十八年(1892)遭大火焚毁。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二尺,字径一寸半。”隷书。碑阳存十一行,行七至十字不等。共九十二字。碑阴存三列,上列五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共八十五字。有翻刻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赏析】:

阳嘉残碑的用笔比较自由。隷书通常讲究的“藏头护尾”笔法,这裏虽也遵循着,但锋芒外露的写法却时而出现。例如碑阳“贷、夜、功、无、光、分、冠、天”等字。这类笔画参差在圆浑含蓄的主体笔画间,增加了整个字的灵性与动感,特别是万毫重铺所形成的犀利的“燕尾”挑笔,更突出了它的阳刚之气。

阳嘉残碑的结体也是非常活泼的。总的看是以横势爲主,以平正爲尙,若细緻分析,依形就势,平正中见奇者也不乏其例。这一点,尤其是在碑阴表现得更充分一些。例如三个“刘”字的写法,“刂”部笔画的长短以及与左半部分的关係,无一雷同。再如“故吏”二字末笔挑脚的方向、长短及弯曲程度,也各有姿态。

阳嘉残碑在艺术上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例如,和《乙瑛》、《曹全》相比,有的字不太讲究笔画内含的骨力,有的字结体则显得松散一些。

隷书发展到汉末桓灵之际,出现了顶峰,其用笔的周到与结体的严谨,是成熟有过。这是隷书书法的最高顶点,是几百年来酝酿、提炼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周到严谨的用笔与结体,有时却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它们在艺术的发展中,成爲僵化的因素。阳嘉残碑刻在东汉中期,还处在隷书的上升阶段,所以,儘管它用笔结体不那么严谨、那么周到,却恰恰在艺术面貌上,表现了较大的自由性与活泼性。而这一点,正是艺术的生命之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