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相景君铭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92页(832字)

【简介】:

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也称《景君碑》。东汉汉安二年(143)八月立。碑原在山东济宁任城县,后移济宁县学。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九尺、广三尺三寸。”隷书。碑阳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阴四列,列各十八行,第四列二行,字大小不一。阴末后刻四字韵二行,行四十二字。额阳文篆书二行,共十二字。有翻刻本。上海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

【集评】:

明王世贞评其书:“隷法故自古雅。”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其书方整有分法。王元美称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康有爲《广艺舟双楫》:“骏爽则有《景君》”。“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杨守敬《平碑记》:“隷法易方爲长,已开峭拔一派。郭兰石(尙先)谓‘学信本(欧阳询)书,当从《郑固》、《景君》入’,可谓探源之论。”梁啓超《碑帖跋》:“其书势犹含篆意”。“始见波磔,然字体犹作长方,用笔犹取圆劲。”

【赏析】:

康有爲曾评此碑曰:“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盖和帝以前书皆有篆意”。

康氏所评除末句“和帝以前书皆有篆意”是其主观忆断,孤陋寡闻的表现外,所评《景君碑》却是十分恰当的。如图,我们可从第五行首字“明”,第六行的“乃”、“考”,第七行的“行”、“帝”、“厥”等字,看到以篆籀的用笔之痕迹,所谓“倒韮”、“悬针”之法,这种写法我们可从《魏三休石经》中读到,康氏所说《天发神谶碑》也是使用的这种方法,这说明东汉末年儘管隷书是通行文字,但好古之风气仍时时在碑刻中有所表现。

《景君碑》尽管有上述特点,但通篇感觉却因有的字用了篆籀笔法而显得风格不够协调,因此在汉碑中的“级别”也并不显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