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昞墓誌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249页(807字)

【简介】:

全称《魏故持节左将军平州刺史宜阳子司使君墓誌铭》。北魏正光元年(520)十月刻。正书。十八行,行十七字。誌盖正书“墓誌铭”三字。淸乾隆二十年(1755)河南孟县葛村出土。曾归张大士、邑令周洵,后佚。誌盖曾归邑人李洵、长白端方。原搨极少。翻刻本不佳。日本博文堂影印罗振玉藏原搨本。上海神州国光社、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赵万里辑入《汉魏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北魏时期,随着佛敎的东传流行,在中国造就了以门、云岗等地爲代表的石窟艺术。作爲石刻造像附属的造像记,由于是民间书手和刻石匠师的随意创作,带有粗犷的风格和被后人称作“天趣”的稚味,它开创了北朝书法所特有的境地,这对北魏后夹的书法或多或少地带来一定的影响。

《司马昞墓誌》刻于北魏正光元年(520),这个时期典型的北魏书体风格已经形成,从存世的一些造像记、墓誌铭中我们可以淸楚地看出这一点。令人感兴趣的是《司马昞墓誌》旣不类似造像记那样随意用刀凿刻而成带有野味,也不像同时期其它一些典型北魏作品诸如《张猛龙碑》(正光三年,522)那样追求对比强烈、左倚右斜的结构,相反却是以其平稳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人以一种抒情优美的感受。虽然它仍带有一般北魏作品的痕迹,如起笔露锋直入较爲明显,撇捺左右伸张,个别字的结构欹斜谦让,但整体上看字形一般较爲扁平,取横势,带有极强的装饰性,用笔也较爲精到,刚柔相济,刻工精良,可以说在北魏作品中它是更接近于隋代及初唐楷书的一类作品。它的美是一种成熟的美,一种端庄的美,较之其它一些作品,虽在“天趣”上有所失,但是这种成熟美是在理性作用下形成并完善的,带有人的主观意识,这恐怕在当时特定的书法创作条件下是不多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