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碑
书籍: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389页(578字)
【简介】:
隋开皇元年(581)立。隷书。存十四行,行三十五字。右上方存六字。
【赏析】:
隷书以桓灵时期爲极则,此后便走向下坡路。这时,在民间很早就孕育的楷书因素,乘隷书之衰,得以迅猛发展,给书坛增添了新的生机。至三国,楷书就已初具规模,以后便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下来,由北魏眞书而隋楷、唐楷。然而隷书并没有因楷书的出现和兴盛而绝迹,它依旧存在于书坛并循着自己的规律运动着。—笔法愈加繁複,结体愈加严密,从而失去了生机。由汉隷、晋隷、唐隷,至宋、元、明,淸代才又中兴。在隷楷两种类型之外,另有第三类作品,它们的基本骨架是隷,用笔方法却是楷书的。大约从三国开始,这类作品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系列。北朝的一些摩崖刻经,隋代的部分造像题记,都属此类,太平寺碑即爲其中一种。
太平寺碑结体全用隷法。用笔除个别笔画如“十”字横笔、“功”字撇笔爲隷外,其余全是楷法,淸劲峻峭。乍看与《吊比干文》相似,但《吊比干文》用楷法、取纵势,属楷书早期形态。此碑用隷法取横势,与兴盛的隋楷大相径庭。《吊比干文》新鲜活泼,此则少变化、无新意。所以说看去相似,实则不同类型,有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