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仁寺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445页(904字)

【简介】:

唐·朱子奢撰,未署书者名,立于贞观四年(630)。搨本,正书。凡四十行,行八十四字。据《金石萃编》载:碑连额高丈一尺八寸,宽四尺五寸。在陕西长安。《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集评】:

淸王澍云:“此书虽似永兴,然《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总之吾辈论书,但当以书爲主。书不工,虽名何用;苟工矣,又何必强爲主名乎。”

【赏析】:

这通碑的书法,反映了初唐时期文人阶层的审美标凖和艺术追求。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在群臣的辅佐下,导演了“贞观之治”这一齣威武雄壮的活剧。随着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初唐时期逐渐出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趋势,自然也影响到当时的书法艺术。“初唐四家”无论是欧阳询、虞世南,还是褚遂良、薛稷,尽管其艺术成就可分高下,艺术风格有所不同,或以险劲见长,或以稳健着称,或笔法圆润,或结体优美,但其共同特点,就是将南朝楷书与北朝碑书融爲一炉。

尽管对《昭仁寺碑》的书者是谁衆说纷纭,莫衷一是,多数人却认爲是虞世南。其实,正如淸人王澍所谓,虞世南的“《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并没有达到虞书的艺术水平。之所以附会到虞世南身上,原因就在于这通碑书确实体现了初唐时期书法的艺术风格。当时稍稍写得一手好字而还没有成爲什么名家的,写的字大槪都是这种风格吧。所以,日人伏见冲敬认爲“这是当时宫廷书家的一种书体”。(《中国历代书法》)

这位还没有成爲什么名家的宫廷书家的作品,结体端正宽博,笔画瘦劲挺拔,还微微透露出一丝隷书的遗意。可以说,旣具有南朝楷书的修美遒润,又不乏北朝碑书的方整峭峻。具有《春江花月夜》那样“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

这应该说是时代风尙使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