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石淙诗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00页(1248字)

【简介】:

唐武周久视元年(700)五月刻。摩崖石刻。薛曜书。正书。三十九行,行四十二字。在河南登封石淙山北崖。明搨本李显“炫珠光”之“炫”字“火”部完好;徐彦伯诗“焜煌”之“焜”字“曰”部完好;杨敬述诗“风泉俱合”之“俱”字上部右泐痕未与“泉”字相连。上海有正书局,日本二玄社皆有影印本。

【集评】:

淸叶昌炽《语石》:“其书尙不逮畅整,媿难兄矣。观《石淙序》,其转折之处运笔太重,如黛干霜皮,磥砢多节,又如侧出之水竹箭,奔腾至千里,一曲之处,忽博而过颡,不免捉襟肘见矣”。淸杨守敬《平碑记》:“书法瘦劲奇伟,郭兰若谓爲宋徽宗瘦金之祖,良是。”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褚、薛笔法,淸虚高简,若《伊阙石龛铭》、《石淙序》、《大周封禅坛碑》,亦何所恶!”又,“薛曜之《石淙序》,其瘦硬亦出于《弔比文》;其出锋纵笔,则亦出于见义渊。”又,“《孟达法师》、《伊阙石龛》、《石淙序》瘦硬若屈铁,犹有高曾矩矱。”

【赏析】: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写得方整刚挺,骨力峻峭,有褚遂良的体骨,只是竪画起笔及转折处的重顿比褚遂良更有过之,形成如骨节般的肿大。从楷书法度来看,近乎“病笔”,有“竹节”之嫌。撇捺的出锋也过于尖细,结体明显倾侧,因此而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康有爲云:“《石淙诗》瘦硬若屈铁,犹有高曾矩矱。”梁巘也称“薛曜书瘦硬,开山谷之门”。其实他的堂弟薛稷的书法也是出自同宗,合称“二薛”,但薛稷在“病笔”上收敛了许多,因此成就比他大得多。后来宋徽宗的瘦金体大约是在薛曜瘦硬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的结果吧。

书学上有所谓运行八病之说,其中的“鹤膝”,即指笔画两端轻,中央重,形如鹤膝。近人亦将横画收笔时向右下重顿称爲“坠尾”,视作病笔。在《夏日游石淙诗》中,这两种“病笔”都可找到。

这通碑中,笔只要运行到字的右肩转角处,书者必将笔端向一旁撩起,形成肿节,可谓典型的“鹤膝”。横画的收笔处,亦时有向右下重顿者,不用说也是“坠尾”。由于这种“病笔”出在唐代名家笔下,于是,后世论者虽然也认爲其“暴筋露骨”,却认爲这“与北魏时代的古法很相似”,“或许是另外一个传承系统的笔法的忠实再现”。(《中国历代书法》)。或认爲“在书家又别一体”(《抱经堂文集》)。辩解是不需要的。因爲问题不在于有无这种笔法,而在于这种笔法是否美。应该说,这通碑中笔画挺拔,直如矢,劲如铁。这两种“病笔”望之如枯藤冒树,夭矫攫拿,与整个字体结构是协调统一的。

宋徽宗赵佶正是取法于薛曜的这种笔法,而独创出有名的“瘦金体”。这说明柔韧光洁的柳条是一种美,错节盘旋的梅枝也是一种美。人们有时更厚爱于后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