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札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889页(1032字)

【简介】:

明·张弼书。纸本。行书。凡一百五十三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千零七十二字。凡六则。本幅爲第四则。全卷29.8×578.2cm。《石渠宝笈》着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五)。

【赏析】:

张弼的狂草,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从张旭、怀素而来,且更近张旭,世以爲顚张复出。明董其昌则认爲,“然行押书尤佳”。行押书,亦作行狎书,是行书的早期称呼,起自锺繇。唐韦续《墨薮》卷一《五十六种书》之四十六:“行书,正之小譌也。锺繇谓之‘行押书’。”可见董氏特别欣赏张弼的行书,此《杂书卷》之四与《题提学綉衣兰亭司通伯书文后》均是这种行押书。

此书卷爲矮纸小品,虽然第二行首三字勾连,第四行“相见”两字联绵,但均结构淸晰可辨,其余则字字独立,结构分明,无狂草那种枯藤式的线条。一切如叙家常般地自然,毫不做作。然而却又自自然然地闪烁着老辣的精神。此诗卷结体偏于劲瘦,也有一些偏形的,如“姚”、“前”、“倘”、“何”,但以劲瘦爲多。向左撇的笔画特长而锐,很有特点,如“顾”、“老”、“笈”、“左”、“夜”、“衣”、“声”等,书家的性情也似在此等笔画中闪射出来。此卷行款也较平正,每行也均沿其中轴线,然而气脉贯注,生气郁勃。

欣赏张弼的行书,除书法技巧的分析外,我们似乎强烈地感到,他自自然然地作书与眞诚坦率的爲人沟通了。董其昌讚扬他“在当时以气节重”。据说,张弼在南安爲知府时,每年收兵议赏,受到奬赏的官卒,不计较奬赏丰厚寡薄,只求能得张弼一张墨迹就心满意足了。到南安办事经商的人,往往把急办之事搁置下来,先寻门路,千方百计想求得张弼的墨迹。张弼的作品受到人们如此喜爱是很难得的。这恐怕不仅是书品高超,而且人品亦佳的缘故吧!中国的审美观往往是伴随着伦理观念的,书品与人品的关係是书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张弼说得何等好!他在《题提学綉衣兰亭司马通伯书诗文后》云:“姜章论书云,一须人品高。眞确论也。人品不高者,虽童习而白纷,徒富绳墨,何有于神妙耶?”张弼已进一步深入到人品对于书品的影响关係,并已构成他对书艺的审美要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张弼狂草震撼一世,而行狎书尤佳,正是一种人格的渗透,一种审美理想的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