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仲甫先生六条屏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194页(879字)

【简介】:

淸·邓石如书于嘉庆九年(1804)。纸本。篆书。文一则。凡六条,每条均二行;第一至第五条均十六字,第六条三十二字,共一百一十八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

【赏析】:

该屏名曰《白氏草堂记》,十二行,九十一字,係山人六十二岁(1804)书,爲其暮年得力之作。

纵观此屏,笔法多变,是其一大特色。

邓石如初以“二李”爲宗,继而从摩崖墓誌等碑刻中吸取养分,融隷入篆,大胆使用柔韧而易于起倒的长锋毫,尖、圆、方笔并用,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觉更方”。“松”、“老”、“织”、“承”等字的多数笔画,先是蓄势,藏锐于圆,在匀力运至画末时,略提,锋露即收,故得劲利之健而无虚尖之病,如“金针倒挂”、“云偶露鳞爪”;圆笔是此屏中运用最多的笔法。逆锋起,向右(下)行笔,至画尾,稍加驻笔,即提笔回收,故得浑厚朴茂之劲而无“怯薄”之疾。如“高”、“不”、“草”、“蒙”等字,若“苍松翠柏”、“千里阵云”;方笔本爲毫不可爲之书,邓石如却以中锋入纸,杂锋铺毫,至画末端,戞然而止,辄成方笔,故有斩钉截铁之力无“折术”之癖。如“杉”、“几”等笔画,似“绝岸頽峰”、“万岁枯藤”;再者杀锋以取劲折,易“二李”圆转之画,字态虽同属长形,但比之略带粗阔。

邓石如以隷书“精而密”的结字方法作篆书,达到“婉而通”的效果,是此屏结构的重要特徵。他巧妙地将“疏与密”这对矛盾强调得恰到好处,并使之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因此其篆书凝炼团结,固若金汤。至空白处,则长脚大曳极尽遒健婀娜、恢宏流畅之致,从而形成了疏蕩与坚实,空灵与丰厚的强烈对比。如“谭”、“萝”等;通篇布白,字距小,行距大。上述结构与布白,是他“疏处可以走,密处不使透风”书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上一篇:草书五言联 下一篇:蒋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