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07页(1895字)

印章到了汉代,其兴盛达到了顶点,人们把汉印与明、淸流派印,喩之爲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把汉印在我国文化史上的成就,比之于唐、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其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汉初,尤其到汉武帝时代,由于统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了生产力,缓和了阶级矛盾,社会渐趋稳定。又因经济的发达增加了公文传递的机会,使印章的使用机会空前增多,对印章的製作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汉代人之熟悉篆书,犹如近代人之熟悉行、楷书一样运用自如,十分普及。当时的种种因素,把汉印艺术推向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无论形制、数量以及艺术水凖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官印的传世数量较多,大多是铸造,但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大多採用凿製。汉官印中,西汉初期的官印由于汉承秦制,与秦官印区别不大,也加田字格框,如“彭城丞印”、“旃厨郞丞”等。印文以白文爲主,文字基本上是结体方中带圆又略带隷意的小篆,根据内容需要,常按六书或增或减。其风格或粗放雄伟,或瘦劲峻峭,或奇崛古朴,但总的风格是匀称方整,浑穆端正。

“旃厨郞印”一印形式上与秦官印一样,加有田字格,西汉初期的官印常有此特点,故有时与秦印很难区别。此印安排停匀,採取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的排法,说明建国伊始,一切制度尙未稳定,故印章文字的排列次序也无一定之规。此印上排文字较下排文字佔地爲少,也说明印工创作上的自由。“馆陶家丞”是汉文帝时馆陶公主的家丞用印,全印饱满之外,有一种圆转的韵味。

“渭成令印”最具汉官印匀称方正的风格,不论笔画多少,浑然一体,“渭”字三点水左上点与“令、印”二字末笔都有一点微小的转脚,起到打破僵直平板的作用,所谓“细微处见精神”,初学者如能大量选临这一类印,定会受益无穷。

“太医丞印”、“勮右尉印”两印均有一个特点,即三疏一密,前印更不简单,“太医”二字笔画悬殊如此之大,由于作者将笔画多的字细于另外三字,故亦能相安无事,而“太”字之大块留红,反起到了映衬的作用。“舞阳丞印”也十分典型,只是更爲圆转、协调,充分显示了汉代人将小篆隷化成摹印篆的娴熟技巧。这些印由于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感,达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是对比法则中最常用的,也就是后人总结的“密不容针,疏可走”的章法。而另一方“三封左尉”则是三密一疏,大胆地任笔画少的“三”字留红,这种手法,后世的赵之谦等经常爲之。

“长寿万年单左平政”是一方多字印,八个字分三行排列,首行二字,章法上十分谨严。多字印安排较难,犹如指挥一个演员衆多的合唱团,不仅要求队列严整,更要求音色上的统一。就印章来说,则要讲究线条的方圆得宜、转折自然、整体统一。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是当时汉朝廷颁发给归顺的匈奴首领的印章,魏晋时代也有此习惯,故在一些发给兄弟民族首领的印章之首,必冠以“汉”、“魏”、“晋”字样。

“琅琊相印章”、“~·山鹿泠长印”都是汉官印中的满白文印,给人一种浑厚、庄重、充实的感觉。后者由于方笔较多,在敦实之余,更具生辣。

“奉车都尉”是一方凿印,“车、都”二字较规矩,“奉、尉”二字则密上疏下,“奉”字的左右手部,又尽可能压缩挤紧,人爲地留出红地,与“车、尉”二字的留红处呼应。这种个性化的特徵,在艺术创作中是足可借鑒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