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官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17页(1482字)

晋代官印最明显的标识,是当时统治者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在印文中均冠以“亲晋”或“晋率善”等字,如“亲晋羌王”、“亲晋氐王”或“晋率善倓佰长”、“晋鲜卑归义侯”等。在製作方法上,同三国时一样,除铸印外,多数爲凿印,其风貌也随时代推移略有差异。汉印文字风格浑厚,魏晋以后渐趋单薄。此外,也可根据出土墓葬的随葬品,或参照古文献的记载而定爲晋代的。如:

“部曲将印”,“部曲将”是从汉代就有这一官称的。三国时承袭汉制,魏、蜀等国皆有史籍记载。两晋时亦有此官之设置,到底哪一方“部曲将印”是属哪一时代呢?这就要根据出土情况来确定了。此印出于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1号墓。该墓同时出有“宁康三年”纪年的封门砖及“太元三年七月”纪年的长条砖。宁康、太元均係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据此而推订其年代爲东晋孝武帝时之物。

此印四字分四等份排列,字略有大小,印文线条略有粗细,或疏密,圆转自然。从字迹刀口看,保存较好,其用刀痕迹,尙可寻觅。因而全印显得劲健有力,且富有变化,在魏晋出土印中属难得之物。

“晋归义氐王”印,“归义”两字见于《史记·滑稽列传》:“远方当来归义”,汉印中常见。其实质是当时中央统治者对边境上无法实力控制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一种羁縻怀柔政策。魏晋统治者承其制,作爲对边远兄弟民族的一种统治手段。氏,是魏、晋时北方的一个大族。秦汉内迁以后,多聚居于甘肃、靑海等地。因离中央较远,故该族多保留其部落组织,有自己的酋长,仅受地方官吏的监督。

“晋归义氏王”一印五字,首行一“晋”字,上下拉长佔二字位置,一方面是爲了章法上好布置;另外也含有统治者“晋”爲大的意思。另四字分二行、上下各两字,每字均各爲“晋”字之半长。仅此印文作如此排列的、传世略见在十余方以上。但各印字画结体与用刀亦各有区别。此印结字,其“晋”字上部较一般常规篆文有八竪画少两画;“归”字“帚”部下竪画亦较常规四画少一画。按常理是有不合“六书”之谬,但此印用刀挺拔,各字笔画粗细都能基本一致,从艺术效果上看,倒反而比其他篆文符合文字学之常规者爲妙,竪画多,粗而实,有的笔画尙少有粘联,更显得丰满,与其他四字粗笔画显得和谐。若与其他同此五字而笔画齐备者相比较,此二字则有纤弱与不统一之感。

“关中侯印”,“关中侯”係官爵名,在东汉末年,曹操立魏王时,在制定赏官封爵的制度中,开始设置了“关中侯”的爵位,以封赏有战功者,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晋朝以后才废除。“关中侯”爵十七级,仅属虚衔。当时还有“关内侯”、“关外侯,,等。一九五七年十月在湖南长沙东北郊基建工地晋墓中也发现一颗龟钮金质“关中侯印”。长宽各2.4cm。此印金质,与史籍记载相合。

“关中候印”因係封爵用,因此铸造甚爲精美,有的线条较粗,显得圆浑厚重;有的线条适中,显得疏朗朴茂:有的线条较细,显得遒劲含蓄,在製作上有铸、有凿,也有铸后稍加修凿的,虽製作都较工整,由于加工程度不一,因此也显出不同的情趣与风味。

上一篇:魏晋私印 下一篇:南北朝官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