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收藏组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24页(1109字)

米芾在书、画上是领一代风骚的宗师。在篆刻史上,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曾阅沙孟海《沙村印话》云:

“米元章跋褚摹兰亭,连用七印。曰: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此法前古所无,后世亦罕见。世传米氏诸印皆出亲镌。宋人印如欧阳永叔、苏子瞻、子由兄弟,并皆工细,独米老多粗拙。谓其出自亲镌,亦复可信。”

当时对这七方印非常注意,颇思一窥全貌。以后在故宫博物院得见兰亭八柱第三褚遂良摹本后米氏题上获见“楚国米亚”“楚国芊姓”“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亚”等,感到十分有趣—以米芾有洁癖、好拜石的奇异性格,作印也是极尽变化之能事;在这七、八方印中,有绝对曲折叠环类九叠文的款式如“米黻之印”“祝融之后”,也有较平易的朱文印如“米姓之印”“米黻之印”,旣有横列也有竪式,似乎在形式取向上有一种不安份的噪动与郁勃之气。虽然就是这几个固定结构,却能变出各个不同造型意识的新格式,早在宋元篆刻刚刚崛起,人们对之还很少有视爲艺术的纯粹想法,米芾一人自认爲有必要动辄七八印,这个举动本身就是证明—倘单求取信,一印足矣,奚用七八爲?至于七八印形貌各有不同,更是出于文人好事的癖行磊举。不是艺术家的优势,或不是米芾这样的文人兼艺术表现立场,很少有人会热衷于如此的无益之举。

纵观这一组印,还有一些特点也不可不提。一是多用朱文而极少见白文,二是边框大率细笔而不取粗边、三是当这组印成套应用时,各印的独特风格之间常常互相辉映,而很少见有单独用其中个别某印者。之所以如此,我想引一段米芾的夫子自道也许最能说明问题并发人深省:“我太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仁宗后,印经院赐,经用上阁图书字,大印粗文,若施于书画,佔纸素字画多有损于书帖。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诜见余家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书史》)

至于他的多印成套应用;是否与他以某印代表书画眞僞或等级的标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