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31页(1891字)

朱简,初名简,后改名“闻”,生卒年不详。爲明末着名篆刻家。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休宁人,精于篆刻。曾从着名学者陈继儒先生游,与李流芳,赵宧光等过从甚密。曾自言:

“予尝从云间陈眉公(陈继儒)先生游,得顾(顾从德)、项(项元汴)二氏家藏铜玉印褚上眞谱四千余方。又于吴门沈从先、赵凡夫、缪城李长衡、武林吴仲飞、海上潘士从、华亭施叔显、靑谿曹重文、东粤陈文叔、吾鄕何主臣、丁南羽诸家,得其所集不下万余,用是涤心刮目,抡成《印品》一书。

从中我们不仅了解到朱简于秦汉古印曾广搜博览,而且他从万曆二十五年(1597)至万曆三十九年(1611)耗十四年心血摹编完成的《印品》一书,是一部有评说、有考证的特殊的摹古印谱。其间不仅表现了朱简深厚的传统功力,也展示了他对古代印章的深刻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朱简一生在印章理论上的建树甚多,着述颇富。曾着有《印书》、《印图》、《印品》、《印章要论》、《印经》等,此外他还在《印品》发凡中提到自己编有《集汉摹印字》一卷(这是最早的篆刻用工具书)和《印家丛说》一卷。可以说,他尽毕生之精力爲印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他的这些着述中,在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値,一、他是历史上首先从古印中判断出有“先秦印”的篆刻家。二、他在《印经》中第一次建立了印章艺术流派说,并将明代印坛的流派现象记载下来。三、他以鲜明的审美观,阐述了他关于以刀法表现书法美的“印章笔意表现论”。

朱简不仅是“笔意表现论”的阐发者,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请看他所刻朱文印“邹迪光”与白文印“开之”两方,在篆法上他借用具有强烈个性的赵宧光草篆入印,如“邹迪光印”中的横画表现出的弧度,“邹”字在“勹”处理时的连笔意识,“开之”竪画那富有弹性的弯曲,每一笔画起止处的顿提,均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写意风篆书的笔意。全印顾盼呼应,气势贯通。更有意义的是他以短刀碎切的刀法着意完成这种笔意之美,即一根线条往往要经过刀刃的多次连续切削后完成,以表现线条的厚重、毛涩、苍莽等美感,从而使他的印作具有爽利而老辣、流畅而沉着的个性。他的这种特殊的篆法与刀法的揉合,增添了印章的审美内涵,实开淸人“印从书出”之先河。虽然朱简本人的篆书水凖,还爲时代所局限,但他已经注意到具有个性的篆书入印可以别开生面,确是个了不起的创举。淸代印学专家魏稼孙曾有论印云:“凡夫(赵宧光)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压,朱文啓钝丁(丁敬),行刀细如掐”。可见朱简的天才发现,开啓了淸代的浙派。

朱简的篆刻作品充满了探索的精神,他一生所刻印作面目是很多的。“朱简”一印是他仿战国阔边小玺的成功作品,这种成功首先在于此印能神似战国玺,今人也许以爲这样的作品并不困难,而在印人大体只知道仿汉的明代,此印实爲“先锋”之作。白文印“陈继儒印”则显示了其在汉印上所下的深厚功力,然而就是这样一方明人常见的仿汉之作,也强烈地反映了他企图表现笔意的愿望,“继”字“糸”旁的用刀,如同用笔写字一般,即是例证。至于朱文印“海阔能容物,莲心不受汚”可谓另外一番情趣。线条不蔓不枝,委婉从容,与具有浓郁写意趣味的“开之”印相反,作者却以铁线篆特有的纵势展现笔意,以元朱文的形式,表现了一种静穆、典雅的意境。朱简的印章对后世曾产生积极的影响,淸秦爨公说:

“修能以赵凡夫草篆爲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一种豪迈过人之气不可磨灭,奇而不离乎正,印章之一变也。”

淸代着名篆刻家董洵在《多野斋印说》中更称他是“明第一作乎”。尽管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朱简的流派出现,但受到他的印作及印章审美观影响的印人实际上是很多的。明未淸初的程邃,浙派创始人丁敬,以及入淸后活动于扬州与杭州一带的许多印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