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慰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50页(1996字)

巴慰祖(1743—1793)字予藉,又字子安,号隽堂,又号莲舫,安徽歙县人。《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苑录》均称其“居扬州”。《歙县志》中列巴慰祖传略,即是从扬州汪中所作《巴予藉别传》中节录的。巴慰祖之兄巴源绶是个盐商,后在扬州定居,巴慰祖亦随其兄居于扬州,汪中在《扬州画苑录》中说他的家就在城内古槐里。巴慰祖除童年和晚年少部分时间生活在家鄕外,其他大部时间是在扬州度过的。弄淸这一点十分重要,因爲和他同年龄的邓石如·在这段时间内也经常住在扬州。他们在艺术上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巴慰祖兴趣广泛,性格豪放。少年时期,即被朋友认爲是无所不好又无所不能的人。尤好刻印,而且能追根溯源,旁搜博採。由于家庭丰于资财,巴慰祖搜集了大量的法画名画、金石文字、钟鼎尊彝,粲然罗列,寝馈其中。他还能仿制靑铜器,会琢砚造墨;他的书法,以隷书见长,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碑意;他的画,山水花鸟皆工,但没有耐心、皴染,一张画往往画一半就丢开了,完稿的很少。人们得到他未完成的画幅,也十分珍爱。他还喜观弈棋、驰、度曲。又喜交游,自通人名德、胜流畸士,至工师乐伎,莫不一见如故,周旋款密,久而不衰。遇名山胜地、佳时令节、可喜可愕之事,都是尽情玩乐,以至弄得家道中落,不得不爲人作书以自给。旧有收藏,也变卖殆尽。往往忍痛割爱,而爱之弥笃,复节衣缩食,再买回来。最后贫病以死,年仅五十岁。传世有《四香堂摹印》、《隽堂集》等。

巴慰祖印作传世极少。在印学史上,他与程邃、汪肇漋、胡唐因均是歙县人,被称爲“歙四子”。在同时代,则与董洵、胡唐、王声齐名,当时称董巴胡王。前人一直将巴氏列入程邃所创的歙派,近人根据陆续发现的巴氏印作,认爲他的风格和程邃并不相同。但究竟应属何派,尙无定论,这就要从他的作品来作具体分析了。

现在可见到的巴慰祖印作,可分爲风格逈异的两大类:第一类如“董小池”白文印、“董洵”朱文印、“栎阳张氏”朱白文相间印,属于仿秦汉印能得其神髓的作品。孔云白在《篆刻入门》一书评论这类印作是“浸淫秦汉,心摹手追,入于神境,超轶尘鞅,独撷古茂。”这个评价,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在巴慰祖之前,印坛规模秦汉已成风气,但很多人只是刻画形骸,神气索然。巴氏仿秦汉印,则不独形貌逼肖,而且贵在能取其风神。这是他超越前人,超越时辈之处。尤其是他所作的白文玺印,他的创作方法是“以己意仿爲钟鼎款识”(见《四香堂摹印》自序》,所以自在多情。对此,他的好朋友汪中在《巴予藉别传》中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论述:“是故埏埴以爲器,方圆具矣,而天机不存焉;巧工引手,冥合自然,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然而不可施之以绳墨。知此者,可与语予藉矣。”(见汪中《述学·别录》)这类印作,在当时复古风气极爲浓重的历史条件下,最爲时人所推重,也是巴氏印作中最精彩、最成熟的部分,不过最能代表他风格和成就的却是第二类作品。

第二类是以“下里巴人”爲代表作的元朱文印。这类印係从六朝唐宋朱文印发展而来,其间还可看到一些明代朱文印的不良影响,但重要的是巴慰祖引进了书法意识,在印文中融入了秦汉以来碑版石刻篆文的体势,务去蜷曲绸缪之笔,力求雅正宽博之趣,藏锋匿迹,工致温穆。即以“下里巴人”一印而论,配篆简凈和谐,气贯情郁,于虚和之中见匀称工稳,彷佛天生应该如此,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嫌短,分毫不可变易。赵之谦论印时曾说过:“徽宗无新奇可喜状,学似易而实难”(见《书扬州吴让之印稿》),这话主要的就是指巴慰祖,他对巴慰祖是极爲崇拜的。

与巴慰祖同年龄的邓石如,同样以书法关钮透入印章,功绩和名声都远远胜过巴慰祖,这主要是邓石如比巴慰祖多活了十年。设若再给巴氏十年的艺术创造,其成就未必逊于邓石如。从二人现存作品比较,可谓异曲同工:邓石如似一曲淸流,飘逸变幻;巴慰祖则如一泓澄碧,朗润安閑。邓氏传人爲吴让之,巴氏传人当推赵之谦。赵对巴氏印风的发展和完善,正可以与吴让之媲美,而赵吴二人印风的同异,也一如巴邓。这一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对此,罗振玉早就有过很透彻的论述。他在《明淸名人刻印滙存》序言中指出:“巴予藉、邓顽伯复以碑版之法入印,吴让之、赵悲庵爲之复动,益昌明之。于是刻印之术乃再进,骎骎乎迈前人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巴慰祖与邓石如当爲同一个流派的两个并行的分支。

上一篇:蒋仁 下一篇: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