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韩国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0页(1465字)

韩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韩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60~7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观原因是政府采取“增长至上”的发展政策。客观原因是在朝鲜战争后,为恢复国内经济发展,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急需大量资金,因此,韩国政府不仅大量举借外债,在国内也采取了多种方法筹集资金。可以说,从朝鲜战争之后到70年代,韩国政府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成为其经济发展政策的支柱,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发展。韩国中央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扩大货币供应量,M2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9%。二是为动员储蓄,1965年,中央银行将定期存款利率从15%提高到30%,但为减轻企业的负担,规定商业银行的一般贷款利率为26%,存贷利差由中央银行向指定的专业银行支付贷款利息补贴。三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都大幅度低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以使商业银行得到优惠利率的资金。当时中央银行提供了无限贷款,结果曾使直接贷款总量一度失控,为调整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加强了再贴现管理和货币管理的职能,规定了商业票据的限额,扩大了中央银行的权限。在经济恢复时期的韩国货币政策,在解决失业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②70~80年代。由于政府的高速发展政策和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韩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980年以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GDP年增长速度降为5%(1960~1973年平均为9.7%),消费物价指数达到28.7%(1965~1980年平均为18.4%)。这一时期,韩国银行实行了紧缩货币和信贷的政策,设立了兼顾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和发展经济双重目标。其主要措施:一是1979~1980年,紧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急剧减少,降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并限定贷款上限。超过限定额度的贷款须经中央银行批准。二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稳定债券”,以吸收资金,稳定物价。三是开拓了一个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工具——“稳定货币账户”,规定中央银行有权要求一般银行在中央银行设定的账户中存入一定额度的资金。与存款准备金不同的是,这种账户享有利息,且可根据银行支付准备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四是70年代,韩国实行了主办银行制度,各企业申请贷款时,必须向主办银行申请。实施这些紧缩措施,很快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1982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7.2%,GDP也有所回升。1982~1985年为刺激经济进一步回升,韩国中央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信贷,稳定货币供应,保持M2的适度增长。从1984年起,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优惠利率,避免利率倒挂。③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进入80年代中期,韩国中央银行实行了较为温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直接干预减少,货币政策工具多样化。首先,中央银行开始改善信贷管理方式。以调整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间接调控方式取代了贷款限额等直接调控方式。其次,进入80年代,韩国实行“投资自主”政策。从1982年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制度。从1988年开始,全国性的地方性银行有权自行确定利率。90年代,韩国进入整个经济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时期,中央银行逐渐独立地行使金融调控职能,通过控制货币发行,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这时期货币政策的改革主要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和外汇管制,其趋势是逐步走向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