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菲律宾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0页(1214字)

菲律宾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菲律宾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①维护菲律宾比索币值对内和对外的稳定;②保持菲律宾比索对其他可兑换货币的自由兑换能力;③发展有利于经济平衡与持续增长的货币、信贷和汇兑的条件。在殖民地时代,菲律宾实行自由兑换外汇准备货币制。独立以后,菲律宾中央银行开始推行一种有管理的货币为基础的货币政策。

菲律宾货币政策的执行手段主要包括:①变动存款准备金;②限制银行最高存款和贷款利率;③执行选择性的信贷管理。如:贷款的优先次序,贷款额的分配规定,以及资本的最低和风险性资产对资本的比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菲律宾取得独立不久,国内资金稀缺,外汇状况恶化,1949年英镑贬值造成菲律宾的资本大量外流。菲律宾政府为保护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限制外资银行在尼拉设立分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私人商业银行扩充资本。在这方面,菲律宾中央银行对存款、贷款利率强制性的最高限额经常低于市场利率,其目的就是压低银行体系的利率以刺激投资。因此,中央银行调整这种利率的最高限额也是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菲律宾中央银行为了促进国内工农业的发展,经常强制性地实施贷款优先次序和信贷分配方法和风险性资本比率方法,从而保证该国金融体制的稳定发展。为了有效地运用资金,菲律宾政府在7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金融体系的大改组。包括修改银行法,鼓励银行扩大规模,改善金融当局对国内流动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经营管理。1976年,菲律宾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在马尼拉开设分行;政府允许有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开设外币存款机构。80年代初,菲律宾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结构失调。于是菲律宾政府着手于调整国内经济,制定了一项五年政策调整方案。而且在1980年菲律宾政府又一次改组了金融体系,目的在于推动竞争,提高效率和扩大长期资金供给。1983年,菲律宾出现了国际收支危机和高通货膨胀。1986年,菲律宾中央银行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改革,同时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菲律宾的国民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轨道上。此外,菲律宾是较早利用外资的国家。早在1962年,菲律宾就取消了外汇管制,多次制定法律,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外国投资。这些政策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菲律宾的经济增长有所加强,1994年菲律宾货币管理局极力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位数以内。但是由于巨额的资本流入导致基础货币扩大,直接资本投资和证券大大增加,外流资本的回流,都导致比索大幅度升值、中央银行的净外汇资产和流动资金增大,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24%。1994年的经验说明: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实际的资本收支变动会增加货币管理的困难。货币管理当局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措施管制利率和汇率。

分享到: